第430章、你要學的還太多

三個女兒的母親,一部尚書牽連之重,一舉讓後宮和東宮安穩下來的妥善安排,這就是他覺得可以這麽做的原因嗎?還是有人推著他做?

只用處置幾個宮裏的太監和宮女,這件事的風波就可以壓下來了。順帶著,太子地位肉眼可見地加固。

朱厚熜看著面前的曹察,等著他回話。

二十年來,他也被群臣看透了。

推崇物理之道的皇帝,當年日精門大火都忍了下來,對於什麽禱咒之類的問題不會龍顏大怒。

苦心經營好的大明局面,他也不會因此大動幹戈,搞得後宮人心惶惶、朝野不安、盛明大業停滯。

一個解決問題的事由而已,如今擺在朱厚熜面前的解決方案其實符合朱厚熜的利益,更符合東宮屬官的利益,符合整個大明穩定發展的利益。

不光那些,曹察還有個在如今相對公正了許多的會試和殿試中脫穎而出的狀元侄子。

若是正常來看,如果皇帝覺得皇後安排的另一個計劃合適,他這個狀元侄子也將成為太子將來的肱骨之臣。

狀元國舅呢。

可惜,朱厚熜印象裏完全沒有他這個侄子的名字。

考綱和考制改了,有些人有個好父輩,確實更會做題了,風頭甚至蓋過嘉靖十四年的胡宗憲、趙貞吉。更別提天資其實一般,最終只混了個二甲出身的海瑞。

所以他看似非常符合皇帝需要的一套計劃,完全挑動了朱厚熜的憤怒。

“……仁壽宮竟有此事,臣委實沒想到。”曹察一臉毫不知情的慎重,“此事幹系重大,臣以為,當宣張總輔、嚴國務、劉尚書及諸位參策一同慎重處置。”

朱厚熜不意外他首先是這樣回答。

而後則是朱厚熜再次問道:“朕只宣了你,問的此事。你不妨先說說,等群臣來了,你的意見是如何處置?”

涉及張太後的事,皇帝為什麽只宣了他這個民政部尚書?

官做到這份上,自然知道皇帝必定已經掌握了一些信息。

因此有好有壞。

好的方向,是皇帝已經贊同了這個方案,先跟他商量好,再和眾參策統一意見。

壞的方向……曹察想過,所以他跪了下來:“臣以為,萬不能因此遷怒仁壽宮,必是宮中三五奴婢造謠生事,當嚴懲以儆效尤!後宮安穩為上,陛下宜早做決斷,安東西六宮之心、明東宮太子之位,平息朝野波瀾,則君臣可一心國事。”

“朝野波瀾……”朱厚熜不動聲色地重復了這個詞,“朝野波瀾……如今朝野,有什麽波瀾?”

“……臣不敢妄言。”

“曹明卿,曹察。”朱厚熜先稱了字,再稱名,聲音壓低了很多,“二十年來,朕後宮之事,何時引發了朝野波瀾?”

曹察磕下頭:“東宮之憂也……”

“世上本無事!”朱厚熜冷冷地說道,“東宮有什麽憂?冊立多年,開府建衙多年,朕言傳身教多年,監過國,伴朕視過朝,憂從何來?”

曹察的冷汗出來了,但仍舊以為這只是皇帝對他應該有的敲打。

事情都到了這份上,他只能說道:“國有鳳絲再續之急,陛下春秋鼎盛,子嗣繁茂。朝野波瀾,非為今日,乃慮將來。”

“鳳絲再續,好啊。”朱厚熜的聲音更加冰冷,“皇後還在幾筵殿裏呢,朝野已經琢磨著這件事了嗎?”

曹察說的當然是實情。

“桂棟坐清曉,瑤琴雙鳳絲。”用溫庭筠的詩,這續弦都說得雅致。

而皇帝春秋鼎盛、身體康健、子嗣繁茂和續弦二字聯系在一起,當然就是無窮可能。

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委婉地說出來這東宮之事確實能引起朝野波瀾,那再客觀不過了。

然而這件事就是變了質。

“朕委你以大明民政事,這東宮事,是你該憂慮的嗎?你心裏又有什麽樣的波瀾?”

“臣忠心無貳,陛下之憂,臣亦憂之。”曹察擡起了頭看著朱厚熜,眼神堅定,“臣只盼陛下福祚綿長,大明丹宸永固!千秋萬代,基業長青!”

“好,你忠心無貳。這麽說,朕有什麽旨意,你定會照辦?”

“請陛下降旨!”曹察又低下了頭。

“你那侄孫女,皇後頗為喜歡。孫元在陜西種了這麽多年樹,兒子的婚事都沒精力操心,皇後生前常常惦記此事。今日,朕便做一會月老牽個線,等孫元回京了,不如議一議。若是能成,便是親上加親,你意下如何?”

曹察渾身一震,但只能磕頭謝恩:“陛下禦賜良緣,舍侄聽聞,必定感激涕零!”

“平身吧。”

朱厚熜看著他站起來之後,眼神有了一些蕭索,這才說道:“你在廣東、湖廣這麽多年兢兢業業,朕今日仔細瞧著你,才發覺你也老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