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物理大道要塌了?

王崇古還沒有離開蒲州。

知道消息,他臉色暗變之後,先去了蒲州的州衙,拜會了一番知州的師爺。

而後,他便又回到了張家,再去了一趟沈家,最後騎著快馬離開蒲州北上。

此時,他沒有了士子的儒雅,臉色嚴峻倒像是個年輕的將領。

王崇古是準備走儒將路線的,就像王守仁、唐順之那樣。

山西靠近河套、宣寧,好馬之多自然也不在話下,所以王崇古現在快馬疾馳,頗有風姿。

他知道傳往太原的消息必定更快,但從太原南下,無非就是這條驛路最快,路途之中總會碰上主持這項工程的山西參政徐階。

此時此刻,蒲州那邊的搶險、搶修必定已經開始。

橋還沒有垮塌,但扯斷了鐵索,焉知漏水的鐵舟橋墩拉扯之下,還會不會出大問題?

如果說直通地方的治安司、都察司,平日裏還算多有往來,但分屬於錦衣衛的治安司特勤隊、內察事廠諸省人手,那可都是直達天聽的系統,尋常極少顯露於人前。

瞞是瞞不住的,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善後。

皇後的喪期剛過,人還沒發引安葬。在皇帝本來心情就不好的時候,稍有不慎,便是天子震怒徹查。

蒲津橋頭,劉顯帶著被征調的碼頭力工趕到了那裏。

現在,他已經從隨身的包裹裏拿出了他的軍服,還有代表中尉軍銜的肩章。

這個時候,之前一起和他幹活的苦力們才知道有個當官的混進了他們之中。

閑得慌嗎?

劉顯沒心思理會他們的反應,瞅著蒲州州衙和駐紮在這蒲津橋兩岸的守橋將卒。

這是軍改後,山西安排於各府的兵卒。為首者,竟是中校,領了千人。這既因為蒲津橋重要,更說明蒲州這裏便是山西南面最主要的一個防區。

因為整個山西,如今的將卒數目應該都只是七八千。

如今的安排也很簡單。

“先把皮囊都吹上氣。”那個中校將領安排著,“再去碼頭那邊調些船,營裏裹車輪的橡膠都運來沒有?先把橋墩穩住!”

說罷大聲問著直屬於山西省政府的蒲津橋管理處一個官員:“更換的鐵索和工人呢?”

“魯將軍,鐵索倒還有五捆在庫房裏備著,已經在往這裏拉,工人也有。”那官員臉色有些蒼白,“但要把鐵索拉上去,得要人爬到鐵柱頂上裝好滑輪啊。那滑輪大匠,被請到了太原幫……幫……”

姓魯的中校勃然大怒:“沒有別人懂得了?怎麽裝?”

“……那倒是不難,鐵柱頂上有榫槽……但那滑輪不輕,還要背著繩索上去。如今橋墩鐵舟漏水,也不穩當……”

“誰不畏高,力大?”

這時,遠處又傳來一聲脆響,又有一根鐵索被崩斷,從空中狠狠抽向水面。

“……快些,先把船劃到橋墩,把皮囊都系在那艘破鐵舟上!”姓魯的也看向了劉顯,“劉兄弟,勞煩你帶著碼頭的力工也都先去那邊,幫忙穩住橋墩。會水的兄弟,輪流下水,堵住那個破洞,把那鐵船裏已經進水的廂格裏的水舀出來!這件事辦完,省裏重重有賞!”

劉顯見他有些指揮若定的模樣,轉頭看了看那邊,知道橋墩雖是根本,但斜拉的鐵索也很關鍵。

有一條充當橋墩底下浮台根基的鐵船漏了水,整個橋墩自然力道不勻了。如今鐵柱上懸著的鐵索陸續被崩斷,鋪設在被橫拉起的鐵索上的木制橋面,那可不輕。

“魯將軍,卑職不畏高,爬樹更拿手,一把力氣自認也不差。”劉顯對他抱了抱拳,“橋墩鐵舟十數余,一時不致有大患,先把橋面拉著不垮了,也能多撐些時間。”

山西本地的魯中校看了看他,片刻之後就斷然說道:“好,辛苦劉兄弟。何處長,你與劉中尉分說清楚。”

不久之後,劉顯也坐著小船來到了那橋墩基座。

從遠處看,這橋墩基座的晃動範圍很細微。但離得近了,水流拍擊,才看得出搖晃的幅度也並不算小。

但看到那高大鐵柱的底部,其實又壓在數塊或直或彎的鋼板上,橋墩的晃動對鐵柱的搖晃影響反而又更小了。

不知多少斤的重量壓在這十余條鐵船撐起的基座上,還有數個鐵錨墜入河底穩住了前後左右的移動。

劉顯雖然知道這橋定然有大智慧在其中,此刻仍覺得太險了一些。

畢竟只是浮於水中,鐵柱不曾深深紮入河床。

但這是黃河,若非這河中央斷流了,又如何能在河中央築起橋墩來?

劉顯來不及多想,先在肩膀上系緊了一條胳膊粗的麻繩,又把一個牛皮包跨到了肩膀上,開始沿著其中一個鐵柱往上爬。

這鐵柱高有二十余丈,一側鑄有既供手抓、又供踩踏的鐵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