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大明天子遊歷仙世

海上三山擁翠鬟,天宮遙在碧雲端。古來漫說瓊台迥,人事寧知玉宇寒?

落日芙蓉煙裊裊,秋風桂樹露團團。勝遊寂寞前朝事,誰見吹簫駕彩鸞?

這首詩,是如今仍舊擔任皇明大學院院長的淑貴妃之父、泰和伯文徵明寫的,詩名《瓊華島》,寫的是紫禁城與皇明大學院之間那北海上的島。

這一大片水域,被稱作太液池,其中有北海、中海、南海三部分。

瓊華島是太液池上的明珠,金代就得名,元代時是他們的“萬壽山”。島上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有致,依山勢分布,掩映於蒼松翠柏間。

此刻,瓊華島上還沒有後來滿清君主們大興土木修建的白塔和佛殿。

而在數年前那一次皇城重新規劃中,這個島上卻興建了不少院落,形成了一個道觀。

陶仲文去博研院“上班”之余,他所立下的功勞還是在明面上得了個“神霄保國宣教真人”的封號,有了位於這裏的專門“道觀”。

觀名奇怪,曰萬化。

瓊華本意瓊樹之花,這是蓬萊仙島上的神木,傳言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金元時修築的建築格局,就有點仿瑤池仙境的意思。

現在還有一個萬化觀在島上,陶真人已受寵信多年。

皇帝對神仙故事感興趣之後,落魄秀才吳承恩住進了瓊華島。

大婚典儀前夕,禦駕又到了這裏。

除了陶仲文、吳承恩,還有睿王及數個科學院院士、博研院博士及皇明大學院的教授也奉召來此。

後來,朝野間漸漸知道了從這一次開始、後來又舉辦了數次的茶會上皇帝興致勃勃地發起了怎樣一個話題。

名曰“仙法神器暢想會”。

這就讓人汗流浹背了,聽名字就不對勁。

楊慎明知道如今有點敏感,但責任感還是驅使著他到了朱厚熜面前勸諫:天下大同黨新立,國事千頭萬緒,陛下何以問鬼神?

朱厚熜的反應是:啊對對對,朕知道了。

然後他還是繼續組織第二次。

當事人吳承恩是很懵的。

其實會上,皇帝和大家一起聊的內容挺正經的,雖然也信馬由韁。

但是那位陶真人顯然不純粹是一個道士,這萬化觀裏倒是有著各種巧器,按陶真人的說法:這裏是一個大型的實驗室。

之所以還是被稱呼為道觀,這也是陶真人的身份原因。後世怎麽看他這個“真人”,他還不清楚。但是還活著的時候,成為了道門裏響當當的人物,內心裏還是很爽的。

皇帝也遂了他的這點小心願,同時讓他繼續努力,從道門裏和皇明大學院之中都帶徒弟。

等他的發現再系統一些,就可以開宗立派,從萬化二字出發,創立一門名叫“化學”的學問。

皇帝給吳承恩的任務是:再寫一本曠世巨著,寫出一個繁華仙世一般的將來,人人都過得如同神仙日子一般。

而這個會,就好像是專門為他辦的一樣。

吳承恩覺得也不只如此,皇帝好像還在啟發其他院士、博士和教授們。

“這仙家神法,朕倒覺得是凡人奇思妙想之下,盼著自己能有何等偉力。”這第二次會上,朱厚熜進入了狀態,侃侃而談,“譬如飛天,也不是沒有人嘗試。太祖在時,陶成道率一幹弟子獻火神器,受封萬戶。他後來就想過借風箏和火箭飛上天,雖不幸罹難,但朕以為,他就走在可能正確的路上。”

“如今早已明白,水有浮力,空氣也有浮力。這力道都是相互作用的,只要參透飛鳥翺翔於天的道理,那翅膀究竟為何能禦風而行,人力未嘗不能翺翔於天……”

飛機現在自然是制不出來的,但皇帝有這種興致,借著對於將來物理大道大興之後的暢想說出諸多物事的大致原理,這是能啟發他們沿著某些方向去研究的。

朱厚熜想要吳承恩將來寫出來的小說經得起細品,就要把他對神仙鬼怪的興趣引到這種形式的“仙法神器”上來。

一舉兩得。

吳承恩就這麽被皇帝帶著不斷開辟腦洞,接受精神馬殺雞。

你還別說,有些東西聽著像是那麽一回事。

而已經初步具備一些科學興趣的這第一代院士、博士、教授們,更是被撩得不要不要的。

“陛下,這雷電之威,凡人也能掌握?”

朱厚熜豪情萬丈地回答:“朕倒以為,沒什麽不可能。你們不見紫禁城裏建了引雷柱嗎?這雷電會被精鐵所引,導入大地就不至為患,應當自有道理。朕說參透了物理大道便近乎天道,豈是妄言?有了那顯微鏡後,陶真人再細細參研那各種物質,已經瞧出許多以前瞧不明白的東西。”

陶仲文點了點頭:“確實奧妙無窮。如今,我和睿王已經能窺見極細小、僅憑兩眼看不見的物事,當真有佛家所言一沙一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