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不甘寂寞

老邁的郭勛辦事已經有章法,針對情況的探查,他只通過書信直接與黔國公沐紹勛聯系,而後派自己的老管家以尋常來往的名義去邱家相同身份的人那裏旁敲側擊。

許多具體的事情,自然都是這些底下人經手。從鹹寧侯府的下人那裏得到的信息,更加有用。

另兩條線,余承業和陸炳也有他們具體的人手。

事涉一公一侯一伯,除了蔣傅,朱希忠和仇鸞都身居要位,取證必須謹慎而周密。

這事情,還需要商業部來配合。

黃佐帶到朱厚熜面前的人,是趙貞吉。

嘉靖十四年中了進士後,趙貞吉沒有如願走上快車道、進入禦書房。在他的同科中,如今身處禦書房的是胡宗憲。有的科沒人能進入禦書房,而能進的,如今一科最多也只有一人。

所以趙貞吉是授職財稅部主事,又去地方做了一任知縣的。

黃佐對朱厚熜說道:“孟靜三年知縣,考成居上,這回本就要升任商業部邊貿司郎中。陛下交待給臣的事,臣正好舉薦孟靜派赴雲南孟定,任孟定督貿郎中。”

邊貿司,最早是在禮交部。商業部成立後,禮交部底下這塊最大的蛋糕也被劃到了商業部。

當然,如今的禮交部已經越來越側重外交事務和文化事業,出版業和演藝業也成了禮交部新的利益來源。

盡管遠比不上邊貿肥美,然而皇帝旨意如此,禮交部也只能適應,並且更加憧憬後面諸多藩國與大明之間新關系下的遠景——也只是禮交部的巨頭們知道,底下人是意見多多的。

此刻朱厚熜則看著趙貞吉,問了一句:“原先擬任的該是京官吧?孟靜,你願去雲南?這件事可不好辦。”

“臣雖然暫不知是要辦何事,然陛下有命,豈敢不竭力辦成?”

想方設法調成京官,不也是為了最終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幹,得到重用嗎?

如今黃佐不找別人,找了他,堂堂國務大臣給他這個機會,趙貞吉如果推辭了,也一樣不好。

一開始還會多想,現在被黃佐帶到了皇帝面前,竟然是有單獨的要務要辦,那正是最好結果。

沒看見,連禦書房的伴讀學士們也沒有宣到這乾清宮西暖閣來?

朱厚熜沉吟了一會,而後看著黃佐:“倒無需如此麻煩。朕要辦這件事,更無需去雲南。孟靜願擔大任,這件事便交給他辦吧。孟靜這些年都在地方任職,在京裏算是個生面孔了。剛剛任了新職,正好禮該去各家走動一二。”

趙貞吉心中更加一喜,如果不用離開京城,那自然是更好。

朱厚熜則看著他:“要快。朕不打算緩緩查探,這件事,一個月內,能拿到多少實據就拿多少實據,在朕去天地壇前有個眉目則最好。”

說罷,這才開始給趙貞吉布置任務。

趙貞吉心中泛起軒然大波,沒想到竟是一公、一侯、一伯出了問題。

建設局的總裁,雲南的總兵官,糧儲號的四川督理。

而皇帝要拿到的證據,不僅包括他們如何牟利逃稅,甚至還包括怎麽和外藩勾連。

趙貞吉被安排了新職務,是商業部專門負責規劃資產局下諸企業的產業布局的。名曰指導,實則就是直接負責諸多企業的商稅。

作為如今大明商稅的最主要來源,稅雖然是財稅部來收,但各種行業的稅種、稅率政策,還有證照管理、經營狀況財賬通報備案,這些都在商業部。

趙貞吉去了這國企管理司,正是代表諸部與宗室勛戚們打交道。

在各企業內部,本身就既有皇明資產局的皇帝、宗室、勛戚股份,不同企業也有來自各部衙的股份。比如建設局最早有個股東是當時的工部,明報行最早有個股東是禮部等等。

趙貞吉的職位就是商業部派到皇明資產局的督賬郎中,可謂極為重要了。

這麽多年,有些企業經營虧損,那也得對皇明資產局之外的部衙股東給個交代不是?趙貞吉就是代表部衙文臣管這個的。

他的話語權雖然不大,但畢竟直接關系到文官們對皇明資產局下諸企業壟斷了大明那些主要產業後經營效果的觀感。若是做得太過了,難道不會參劾某些人?

這也是朱厚熜必須引入的監督和制衡力量,避免宗室、勛戚們倚仗“皇帝錢袋子”的身份亂搞。

但這麽多年下來,只怕也已經沆瀣一氣了。

這也是專門成立商業部,讓各部衙裏已經在諸企業裏任堵賬的人換一批的原因。本來是對國企行使“知情權”,但利益的捆綁之下,這些職位反倒成了諸部衙裏的肥差。占著位置,他們呈上來的報告就和他們的家業一樣美好。

現在統一收歸商業部來負責,以後也好在一個部門內培養後續梯隊。不像樣的,就直接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