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老嚴小嚴齊出手

讓人重視的實務“標準”白紙黑字寫在兩份文件上。一份名為寰明貿易協定,一份名為寰明諸國大同倡議。

但真正影響深遠的思維標準,此刻極少有人能意識到。

諸國諸國,你至少得是符合大明定義的國,需要有明確範圍的疆界,有一套相對完善的制度。

僅這一條,其實此刻許多以大小部族大致黏合在一起的所謂藩屬國就不符合定義:至少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更主要的是:過去朝貢臣服就能獲得安寧甚至利益的模式,將由這個寰明貿易圈來取代。

既然是講貿易,那麽講的就是錢,是貨,是實利。

在大明這些已經飽受皇帝財會專業知識摧殘的大明官員面前,諸藩使臣只有懵懵點頭的份。

許多東西,你拿得出一套周密嚴謹的方案,別人拿不出來,你就顯得專業、靠譜。

何況此時,地位不對等。

這種不對等並非純指兵強馬壯,而是市場需求和技術產能。

對諸藩來說,大明是最大買方:在龐大的原材料需求面前,能供應同一種貨物的可不止一家。買家要求了質量標準、計量標準,賣家自然只能按需求來提供貨物、比價出售搶份額。

對大明來說,諸藩都需要大明的“制成品”:鐵器、鹽茶、絲綢、瓷器、新的工業品……哪一樣沒有經過加工、需要技術?但大明自己的需求同樣大,能供銷諸藩的量也有限。

這其中,還有一個面對著整個歐洲市場的葡萄牙與這些藩屬國爭搶大明有限產能下能外銷的產品。

總之,大明只認大明新錢。

整個貿易圈的交易規模總量太大了,若是各地都拿當地那些冶煉技術高低不等、純度不一的金銀銅來算,哪裏算得過來?

對了,金銀銅礦石,或者鑄好的外藩錢也可以賣給大明。怎麽計價,大明自然也提供了一套數字和工藝檢測都令人一眼瞧著便肅然起敬的標準。

寰明貿易協定,就是一系列標準的集合。

而寰明諸國大同倡議,則關系到另一件大事了。

“訂立貿易公約後,先試行三年。想必這些天,諸位也聽朕的大臣們講明了其中道理。”

這次朱厚熜再接見他們,則是在國議殿內。

“國有國民,居於國土。治理國民,從來不是簡單事。中國強盛數千年,也是從部族林立而至一統,再又不斷因時而變、改制強國。這個過程,就是千頭萬緒的國事,每一件都理得越來越仔細的過程。”

大明慈父看著他們,語氣極為誠懇:“大明為諸藩宗主,實盼著諸藩也能跟上來,在治國理政上也有進步。須知,時代已經變了。從前車馬慢,山險海兇。部族之間、國與國間,領地不清,屬民不清,往來只有刀兵、使臣。那種情況,自成一統,可以數百年不變。但現在呢?”

朱厚熜說的也都是實情。

人口總體上是繁衍得越來越多了,生存空間難以避免地會彼此擠壓,於是便有摩擦。

技術總體上是越來越進步了,如今不是先有遠在歐洲的葡萄牙滅了滿剌加,又有琉球突遭劫滅嗎?

所以往來總體上是越來越頻繁了。

大明不帶給他們新的改變,歐洲人也會過來讓他們改變。

朱厚熜殷切地說道:“朕說諸藩子民皆朕子民,並無他意,而是發自肺腑。千百年來,中國與諸藩雖有爭端,但畢竟也是近鄰。因中國之大,諸藩尊為長,如今豈有為長者不憐弱幼?朕盼著自這大同倡議開始,西域、歐洲口中之東方,將來真能成一家,共禦外敵,共謀富強!大明不吝幫扶,諸藩自己也要力爭上進,不可固步自封!”

有些人還是想著關起門來稱王稱霸,並不太樂意就這麽與大明“真成一家”。

但是大明天子給他們講的是大道理,是為大明諸藩子民考慮的仁善,這又從何指摘。

這倡議,表面並不強求。

但不得大明承認,將來就不能仍然留於那寰明貿易協定的“公約組織”裏,那就是大明和大明真正藩屬可能的敵人。

按照大明倡議的去改變內部,阻力和苦難當然極大。若做不好,說不得就要改天換日。

可若是有人做成了,變得富強了,難道就不能像大明皇帝說的那樣:有更清楚的疆界和屬民?

別忘了,這一輪“試行觀察期”,大明也“倡議”了大家把疆界劃分清楚。

劃疆界,那不就是可能要打仗?

如果劃不清楚,大明會不會像在交趾那樣,做宗正來幫你們劃好?

“總而言之,過去你們聽聞中國慣以蠻夷視諸藩,這誠然有些倨傲,但也並非事出無由。將來,大明不再以父國自居,盡是兄弟國家,但諸國總要真有個國的樣子裏子。傳承有序,大政穩定,禮交有章。這樣一來,爭端自然越來越少,互幫互助越來越好。朕一片苦心,盼你們回去之後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