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初露鋒芒的真正大魔王

尾張的大傻瓜織田信長還沒到十歲,豐臣秀吉還在愛知郡的農村裏玩泥巴,德川家康更是正在肚子裏。

所謂“戰國三傑”還沒到登場的時候,舞台已經更換大背景了。

三個大將軍的旗號一樹,徹底“禮崩樂壞”。

在大明給的巨大壓力面前,各方“豪傑”提前爭奪著主動權。

留給他們的時間確實不算多了。就算不能在這段時間裏當真再造新秩序,至少也要嘗試混個盟主坐坐。

或者率領諸侯抵禦暴明,或者率領“忠臣”協上國王師剿滅逆賊再分封諸國。

尼子晴久不能說是志大才疏,但遠比不上他爺爺尼子經久的穩重。

由於對馬島的“異常興盛”,此前離對馬島最近的尼子氏憑借石見銀山的產出提前增長了一些實力。但面對毛利氏的背叛,尼子晴久征發麾下六國共三萬精兵征討毛利元就的那一戰卻大敗。

若不是當時尼子經久仍在,又出奇兵奇襲了增援的大內義隆麾下陶隆房大軍,亂戰中更是擊殺了大內義隆唯一的養子大內晴持,那場仗還不知道會怎麽樣。

要知道,那時宗晴康還沒有突然出兵。

尼子經久年紀那麽大了,苦心熬了最後一段時間,終於還是撒手人寰。

如今的尼子氏情況確實很不妙。

之前對毛利氏和大內氏是慘勝,尼子晴久在一開始戰事不利、被擊破本陣時甚至作出了要以死謝罪的舉動。現在尼子經久去世,家臣擔憂著尼子晴久的能耐,地方豪強搖擺不定,外部是巨大的鄰國壓力,更有大明施加的影響命運走向的立場選擇。

這樣嚴苛的環境裏,誠如嚴世蕃所言:命運根本不給尼子氏時間。

陶隆房和武田信玄同歲,以後他還有一個名字:陶晴賢。

作為大內氏多年忠貞的家臣,陶家在大內氏諸家臣中極為重要,時代擔任周防國守護代。陶隆房小時候就是大內義隆的童,一起長大。繼承陶家家督之後,他也備受重用。而因為之前助毛利元就抵禦尼子晴久時勇猛無雙、突如本陣,更被任命為大內軍總大將。

如今,他還是忠心耿耿的陶隆房,不是那個因為主公喪子後玩物喪志、憤而下克上之後改名為陶晴賢的“判臣”。

“將軍大人!”陶隆房激動地說道,“您說我是西國無雙的侍大將,毛利元就是西國第一智將。如今您振作起來了,振臂一呼,雲集相應的精兵過五萬!只要徹底擊潰虛弱中的尼子氏,有了石見銀山,大明又能派遣多少士兵來,在我們這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國、九州,我們贏定了!”

養子隨陶隆房一起在出征時戰死,大內義隆對他的心情其實很復雜。

但是變化節奏更快的局勢,這一回確實沒給他沉溺自傷的時間。在確定了領養北九州某家臣的義子並將於島津貴久的女兒結親之後,他確實已經擁有了近畿以西最強的號召力。

細川氏,讓他們和幕府及關東群雄先相爭著吧。

現在看著陶隆房自信至極的眼神,大內義隆也豪氣地說道:“說得不錯!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手上!擊潰了尼子氏,對馬島隨時可取!只要這一戰勝了,共同抵禦住暴明征討,那時就是禦守大軍東進,掃除毫無作為的細川氏和叛皇媚明的奸臣足利氏的時候。”

是的,算算數字。

區區尼子氏,攻打毛利元就時就能征發三萬精兵。

而禦守大將軍旗下聯軍,將來要功禦外敵、守護國土,更是有望到達十萬之數。

銀山到手,要錢有錢,有人有人。汪洋大海上天風海浪,熟悉的國土崎嶇難行,大明能派來多少士兵,怎麽打贏這麽多百戰精兵?

優勢在我!

如果不是一通商議後覺得利大於弊,他和細川氏又怎麽會順勢舉起大將軍的旗幟?

只不過,大內氏反而有特別的一個優勢:更西面的他,才有機會第一個直面明軍,並且擊敗他們。

到了那個時候,會盟諸地守護,幕府該由大內家來開了!

“島津家的船隊,應該快接近對馬島了。之前宗家所攻擊的尼子氏領地,如今處於極為虛弱的時刻。毛利元就和他兩面夾擊,好消息很快就會傳來。將軍大人,我們也該發起奇襲了!這一次,我仍舊願為先鋒!”

“去吧,隆房!為了我們的霸業!”

已經快入冬了,只要這一次讓人心不穩的尼子氏覆滅,在禦守國土的大義下,惶惶不安的尼子氏家臣和地方國人眾都將團結在他的旗幟下。

而敗退回對馬島的宗家,將只能依靠明軍。

大明不會那麽愚蠢,在冬天出兵征討海上巨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明將會先運多少糧食、軍械,才能支撐他們後面以對馬島為跳板前來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