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傾巢出動

二十年間,俺答給大明君臣的印象是:狡詐而知勢。

荷葉山之戰,他麾下一部意外敗於李瑾之手,是俺答看到了大明皇帝推行新法的決心,組織起了那一次的汗庭大舉南侵。

可那一次,他在虞台嶺大勝明軍後,就憑借主動的優勢營造出了博迪深入宣府的形勢,然後就迅速抽身離去,讓大明專心合圍博迪,最終成為察哈爾等部“援軍”,解救了他們,結下了一些善緣。

嘉靖十一年,大明大舉北征,俺答卻放棄了豐州灘,讓鄂爾多斯萬戶和永謝布萬戶各成孤軍。以這兩個萬戶為餌、為證,他用大明這個大敵統合了其余諸部,成為汗庭之主。

可隨後,他又以避大明鋒芒為主要戰略,避重就輕,將注意力主要放在西征上。

如今大明諸邊烽煙四起,大明君臣的判斷都是俺答清楚形勢和實力對比,這是煽動了諸多藩國,想讓大明在四面不斷損耗國力,最終改變戰略。

可是當超過三十萬的大軍逼近河套宣寧的時候,朱厚熜的神情嚴峻了起來。

“超過三十萬?開什麽玩笑!”朱厚熜站了起來,盯著專門趕來的馬芳。

“錯不了!”馬芳很肯定地回答,“如今還只在緩緩南移。三十余萬,自然有大半都是牧民,但至少有數部帶著牛羊馬匹往南而來。看似遷徙,實則先供應大軍。戰馬不算多,大概是要再養壯一些,而後從北面被趕到南面來。臣丟了二十余哨騎,深入進去打探到的消息!”

氣氛很凝重。

大明君臣判斷錯的,就是已經逃了這麽多年的俺答打的真正主意竟然是要正面打一仗。

現在已經是夏末了,面對算得上傾巢出動的北虜,朱厚熜看著仍然很年輕的馬芳,腦子裏終於更加通透。

青甘、外滇、交趾、朝鮮……幾個方向都有動靜,大明雖以防守為主,卻不得不防。

東征是大明的第一步,這一步,大明想做得幹脆、利落。體現到具體的安排上,是夏言、唐順之、張經、俞大猷……這麽多的名臣名將全都到了那個方向。

如今,他們是趕不回來的。

留給大明北境的問題是:文武重臣不算大明的第一梯隊人物。

如果俺答仍舊是以襲擾為主,那麽在軍備加持下,只是守住問題不大。

但二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存亡國戰,眼下河套、宣寧的將卒會不會心裏打鼓?

馬芳還不算真正證明過他自己。

朱麒和李全禮都去世了,郭勛垂垂老矣,早已上不得馬,恐怕離世也就是這兩年的事。

其實若不是此生際遇不同,郭勛現在已經死了。他是嘉靖二十年被彈劾下了錦衣衛詔獄,次年死在獄中的。現在沒經歷這一些,虛歲卻也有七十了,有這個勇謀應對這樣的大戰嗎?

毛伯溫……也差一些,他只是臨時過渡。

這裏是有馬芳這等勇將,卻沒有能夠主持數個方面的帥才。

朱厚熜心心念念的決戰到了,他卻發現這種形勢下,大明最好便只是先守住。

可大明是舉世最強啊!若俺答就這麽將大明的精力和十余萬邊軍就這麽摁在了北境,被動防守的話就只能在這還沒有修築長城的地方守住數座城。

那麽這十來年在河套宣寧發展的成果呢?那些良田、牧場、礦山、鄉民……都是俺答劫掠的對象。

哪怕朱厚熜禦駕宣府了,河套宣寧做的軍需準備也只是在襲擾之中守住關隘,不把北虜放進來。研判的方向是遼東、朝鮮,為此甚至還有三萬京營將卒開拔過去,裝作增援東瀛。

“移駕大同!”朱厚熜做出了決定,“此戰,俺答意在奪了河套、豐州灘!大明十余年建設成果,他想拿回去。想將大明逼回邊墻以內,收復失地一振聲威,不能讓他得逞!傳令曾銑、鄭曉,到大同見駕!傳旨毛伯溫、李默,讓他們也到大同來。陸炳,把特戰營悉數調來。大同至北京一線,你安排好!護送眾妃嬪回京!”

一口氣安排了諸多事情,分別總督河套、宣寧的曾銑和鄭曉,真正考驗他們能耐的時候到了。

面對中低層將卒對他們本事可能有的擔憂,朱厚熜目前能做的就是先靠近前線。

兩次北征,禦駕都在。

第三次,同樣不例外。

急報傳回京城,楊慎自然是心頭大震,而後不由分說地找來崔元、余承業和郭勛:“當此之時,勛戚當共赴君憂!老國公,你該去!崔兄,懋賢,錢,糧!”

郭勛默默地點了點頭,抱拳行禮:“若能戰死沙場,也就無愧陛下之恩了。”

皇帝沒有點他的名,但郭勛覺得自己該去。

戰死沙場什麽的,既不吉利,也沒那個可能,頂多身體真垮了、病逝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