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章 人類治理,智械管理

大酸化11年,淮海州,在數萬公頃的谷物田地中,一輛輛磁懸浮的獵豹突擊車在這粟海上空三十米處航行,底盤噴射流在這穗面上留下一圈圈波紋。

隨著陸雲指揮官招募的本土士兵越來越多,衛鏗在戰力排行榜上越來越靠後。

本位面原本生化的劇情線,已變,人類經過了智能科技改造,開始賽博。

例如陸雲麾下一號戰將,王雷,這位鳳炎城幸存者中的頭目,在沒有加入陸雲麾下前,是肌肉猛男,扛著二十毫米口徑噴子在喪屍中大殺四方。他那杆“霸王槍”正常是需要兩個人擡著才能開火

王雷接受改造後,脊椎換成了機械脊椎,肋骨上對接外骨骼鎧甲,原本拎著的水桶一樣連發火銃,也變成了制式化的機炮。

天月,這位青嶼幸存者營地女頭領,也披上了光學隱身鬥篷,身上是幽靈特工的裝備,機械高跟鞋可以支持其對各種七八米障礙進行跳躍。

還有其他諸如此類人都在其中,衛鏗在陸雲團隊的戰力榜排行上已經淪為了二十名靠後。

因為堅持人類基座的衛鏗,拒絕自然人在六十歲之前的階段進行改造。

不過衛鏗卻一直是在核心決策圈內。這是因為在一系列治水,規劃田地的民政工作上是缺不了衛鏗。

只要幸存人類們還在制造米田共,“種田的”就是必不可少的。

對整個淮海區農林研究的高層技術人員來說,衛鏗是不可替代的。

整個淮海區域,三十萬公頃的土地,每年粟米兩輪種植,年畝產在三百公斤左右,一公頃就是四噸重量,總產量一百三十萬噸左右。

這個糧食產量在文明時代前沒什麽,但是現在,全球總人口的數量不過兩百萬,且全球大部分地區普遍缺糧,這就是世界權柄所在。

【注:正常情況下,壯年男女平均一年的消耗在五百公斤糧食。生化基因變異讓人類這個有機物消耗量達到了一噸。但饒是如此。由於人口驟減,這個糧產量在整個東亜區域已經是足夠了。】

此時農林雖然不是技術壁壘很高的學科,但是為了保障產出穩定,管理階層需要“歷史延續性”,即大量水利,育種,倉儲等政策需要超前一年,乃至數年規劃。這與互聯網這樣幾個月一輪更新,需要不斷通過末尾淘汰制保持團隊活性的行業是不同。

幾乎所有成熟的文明,對那些後發文明來說,不可逾越的,恰恰是“農林管理體系”。因為簡單的來料加工只要十年就可以學,工業百年可以樹立,農林的長遠視角,那是要五百年的跌宕在文化記憶中深深刻錄,才會養成。

此時陸雲集團下,各個水渠的原始設計都來自於衛鏗這位大酸化前的“農業人才”負責。

治下各區域河水,何時季節性泛濫,何時調節土壤墒情,這些並不難,但是都是長周期工作!

旁白:一個月書寫文字量一萬字的工作,和一年必要文字書寫只有一萬字的工作,那個更容易?對於打工人來說當然是前者!但是在管理學上來說,後者更難。

因為看似每天簡單工作,能否毫不懈怠完成了?是否在“簡單”流程出現意外時,願意不怕復雜的,追究!

要知道,清閑,簡單是最消磨責任心的。——水利,發電站這些工作場合,不像某些企業崗位那樣憑工作量,而是靠一個有效制度來積累。簡單輕松留下的大量空隙空間中,只有有責任人才能積累。

可以說,要讓責任心不強的人做“簡單”工作,結果就是長期無事情,然後就不上班了。此時末世中的那些在大破滅中“自由散漫”習慣了的人,回不到這種全靠責任心的框架中的。

衛鏗在陸雲麾下主管農業,水利,是帶著團隊花費一年功夫,跑遍了所有實地,知曉了那些數據,知道該怎麽用,知道每年到什麽時候應該怎麽用,如果一旦換了人,影響了團隊,沒有五年恢復不了正常。

陸雲現在可以隨便撤換戰鬥人員,但撤換衛鏗,兩到三年內就會顯現敗相。

陸雲曾試過智械位面的高產糧食,結果這些農作物剛剛從大廈培養區內取出來實地耕種,很快就出現了變異,所有果實最後全部變成了蛆蟲的寄生處。

衛老爺一直是用粟米而不是其他作物,因為粟米基因穩定,不容易承載毒性較高的喪屍病毒,同時外殼堅韌,抗病蟲害。

除了粟米外,在養殖上,衛鏗也完成了“蛋白質”工業化生產,直接將鰲蝦培養到了三斤規模,一斤蝦仁直接做成罐頭。

剩下的打碎了用來供養“噬木”,即以前和喪屍共生的植物,然後取其果實,提取其“活性蛋白質”制備醫療藥劑。

在陸雲專屬實驗室中,“噬木”是在二十四小時光照下,不停地被管道灌入蝦液,然後在電極刺激下,榨取藥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