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隨遇而安,慢慢想,所以我就想通了!

陳建林的關系網確實很龐大,他以和老朋友閑聊的名義,連續打了好多個電話,最後從航空研究院的一個老專家挖出了消息。

“常規手段制造的鈦合金,抗拉強度超過1700。”

這是老專家簡單的介紹,再詳細的就不多說了。

但是,一句話足夠讓陳建林了解情況了,鈦合金抗拉強度超過了1700,足以說明彭輝團隊完成的研究,已經完全超越了國際先進水平,也怪不得會列入重大機密行列。

這種級別的研究,足以讓鈦合金的研發技術,加速一般的推進發展。

好多相關的研究都會因此而受益。

陳建林只感覺不可思議,他所知道的彭輝,絕對沒有這麽高的水平,但對方確實研究出來了。

“難道是運氣好?”陳建林實在是想不通,但他也沒有心情關心這個了。

他放下電話以後,坐在椅子上想了很久。

彭輝的團隊完成如此重大的成果,只要做項目結算就肯定會牽扯到同類項目。

雖然他們的項目資金來源都不一樣,但不管是航空集團的航空材料院,還是自然科學基金,都可以歸在‘國家資金’範疇內,重大項目審查的時候,數據是會被調去做參照的。

哪怕他們的項目已經終止暫停,但也已經耗費了1500萬的經費,即便是沒有完成的項目,數據也是有參考意義的。

到時候,項目數據問題一定會被發現,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陳建林深吸幾口氣冷靜的思考著,他發現實驗室自從爆出數據問題,再到學校解聘了王浩,一切就都不順利了。

王浩去了西海大學以後,憑借自身的能力連續完成大成果,甚至是世界級的成果,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導致事情被爆出來以後,學校迫於輿論不得不進行調查。

他犧牲了一個周曉龍,才把事情壓了下去。

結果現在老對手又完成了重大成果,迫使‘超抗壓合金材料’的研究項目,數據問題肯定會被發現。

現在,怎麽辦?

陳建林知道已經到了危機時刻,必須變得更加的冷靜,他梳理了‘超抗壓合金材料’項目的問題,隨後想到了事情的關鍵之處。

數據!

實驗數據並非全部胡亂編寫,若是全部都胡亂編寫,最開始就被人看出來了。

他們是兩個項目同時進行的,包括超抗壓合金材料,包括武鋼的項目,只不過主要做武鋼的項目,超抗壓合金材料是‘共享’武鋼項目的數據。

換句話說,實驗數據很大一部分是武鋼項目的數據,正因為如此表面才看不出問題。

如果‘超抗壓合金材料’的項目被發現問題,也可以‘實話實話’是弄錯了數據,做研究的過程中把兩個項目的數據弄混了。

這肯定是巨大的科研失誤,會成為帶隊做項目的巨大汙點,但並不牽扯到法律責任。

科研工作者不需要為科研失誤擔負法律責任。

區別就在於是否故意,主觀意志的判定很重要,只要不被看出是‘故意’,就只是工作失誤而已。

丁宗權有句話說對了,他們必須要好好做武鋼的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夠輔助證明,並非是故意弄混數據,只不過是因為精力都投入到武鋼的項目,沒有太在意‘超抗壓合金’項目,畢竟後者的研究不一定有成果。

一切,就都能解釋通了。

“武鋼的項目必須要做好,最好年後就有成果!”陳建林從頭到尾的仔細想了一遍,重新打起精神認真研究起項目。

毫無疑問。

陳建林是非常有水平的,否則也不可能做到這一步,他完成過好幾個合金材料的重大項目,個人資歷都足夠支持參加院士增選。

當重新打起精神認真做項目,一個個事情馬上都交代下去,合金實驗室上下也運作起來。

合金實驗室有七個研究員,周曉龍離開以後,也剩下六個研究員,但權利最大、地位最高的,就是實驗室的支柱陳建林。

以前的時候,周曉龍和馬文鈞是‘三巨頭之二’,實際上,只是因為他們被陳建林看重。

現在周曉龍被東港大學解聘,陳建林被牽連‘記過處分’,馬文鈞個人不受影響,但實驗室裏的地位也不是那麽穩固了。

不過馬文鈞是實驗室的數據分析專家,大項目還是必須要用到他。

陳建林還是很倚重馬文鈞。

他找到了馬文鈞,並沒有說起彭輝團隊的成果,而是當做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重點強調了武鋼項目要做好。

“年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計劃好的實驗。”

“年前這段時間,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陳建林拍著馬文鈞的肩膀,滿心誠懇的說道,“馬教授,現在沒了曉龍,你負責所有數據相關的工作,就辛苦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