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才和普通人的不同以及高深的幾何學問題

之前有關回文數猜想的輿論熱議還沒有過去,網絡上還有很多人都在討論著。

然後他們就注意到,王浩又發了新的博客。

《一個小研究,證明6174問題》,新的博客文章的名字,題目還是以‘一個小研究’為開頭,但研究的內容則變成了6174問題。

這確實是個小證明。

6174問題,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數學猜想,因為它的答案是確定的,但確定是依靠對於四位數的覆蓋性計算,而不是正規的數學證明。

之前可沒有任何數學家,嚴格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好多網友看到了新的博客內容,頓時又評價起來,“又是一個‘小’研究,這個研究還真是‘小’,只不過證明了其他人沒有證明的問題。”

“我又漲知識了,知道了一個6174猜想。”

“問題是,文章內容並不是科普,而是真正對於問題的論證,大概率來說,還是嚴格的論證。”

“前一天對於回文數的否證,已經被水木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以及科學院應用數學所確認,這一篇肯定也沒問題。”

“雖然我只能看懂題目,但不妨礙我覺得很牛叉,誰支持?誰反對?”

很多人關注到了王浩最新發表的內容,他們發現確實能說是個小研究,但專業的學者更關注證明過程本身。

邱成文聽到消息的時候,就看了一下證明過程,發現確實是很有意思的論證,對比起回文數猜想196的否證思考起來,“還是用了構造方程、極限論證的手段,兩個研究所用的方法有點類似啊?這是巧合還是……”

兩個研究所用到的方法有些類似,但新的研究所用的方法,相對又要復雜一些,也有其他不一樣的地方。

邱成文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真的有關聯,他索性也不去深究,朝著旁邊的教授感嘆道,“王浩,還真是高產啊?”

“這才兩天吧?兩篇研究,和兩個小猜想有關。”

“怪不得去年的時候,會爆出一個月發表十篇論文,以前我都覺得是積攢的論文一起發的,現在我相信了。”

“對於現在的他來說,解決一些沒有人解決過的小問題,或許真就是解決小問題。”

王浩發表的新研究,也就是6174問題的論證,確實可以說是個小成果,但哪怕是小成果,也是其他人沒有完成的。

好多學者們發現他再次把成果發表在博客上,就和綜合樓辦公室的其他人一樣,感覺是非常的浪費,類似的成果絕對可以發表一篇SCI,甚至是一篇很優秀的SCI。

有些人仔細想想,也就覺得很正常了。

在數學基礎的科研領域中,沒有獲得菲爾茲獎的資質,可以說再努力也只是個數學理論界的打工人。

很多老教授們研究了一輩子的數學,都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頂級成果。

努力無用……

這句話說出來讓人有些喪氣,但放在數學基礎的研究領域,就是一句純粹的大實話,每一個能在數學技術領域取得成果的,都可以說是世界最頂級的天才。

比如,著名的華人數學家陶哲軒,他被認為智商超過愛因斯坦,這也許是個誇張的說法,但由此也知道陶哲軒是有多天才了。

其他很多天才數學家也是一樣的,他們只用很短時間完成的成果,大部分人耗費一輩子也追求不到。

現在的王浩也是一樣。

他毫無疑問是個天才,而且還是那種很努力,總是能有數學成果的天才。

在其他人看來,足以發表出SCI的數學成果,放在他身上就只是個小研究而已。

這並不是凡爾賽,他本人大概率就是這麽認為的。

人和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

有錢人買個幾萬、十幾萬的包,眼神兒連動都不會動一下;窮人吃上一頓飯,花上100塊都會覺得很貴。

在數學基礎研究領域裏,王浩就屬於最頂尖兒的那個档次,也許他研究一天、兩天就能出個小成果,而類似的小成果,其他人需要努力幾個月、一年甚至幾年,都可能完成不了。

從王浩發表研究成果的頻率就能知道,他做研究花費的時間確實非常少,正因為用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少,不在意也是很正常的。

這一點張志強可以證明。

張志強是眼看著王浩完成研究的,他只是中午的時候聽聽音樂放松一下,再轉過頭王浩已經完成了研究。

整個過程是多久呢?

張志強覺得怎麽也不會超過兩個小時。

不過王浩對於內容的評價不同,“這個問題研究起來很費腦子,證明過程比上一個內容要難一些。”

“我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張志強都沒有等王浩說完,就看向剛走過來的羅大勇,問道,“羅大勇,咱倆能不能換個桌子,我感覺還是挨著窗戶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