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超導磁懸浮項目?王浩:我反對,超導馬上迎來巨大發展!

評審會結束。

王浩指出了汪承林團隊的研究問題,項目評審自然是不可能通過的。

會議廳還是有不少人討論著,他們討論的不是項目評審,而是汪承林團隊所做的數學分析工作。

那些工作確實很出色。

王浩都對於分析工作很是贊嘆,他走過去和呂萬同、田虹等人聊了起來,也肯定了他們的工作,“在數學方向上,你們已經做的非常出色,都可以說是‘完美’。”

他說著還比了個大拇指。

面對幾人疑惑的眼神,王浩解釋道,“你們可能不清楚,我能夠想到設定數值做後續分析,是因為我從事這個方向的研究,並且也有一定的成果。”

“不含金屬元素的不穩定性態復雜分子,更容易激活超導狀態,也是我們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

這樣一說就明白了。

呂萬同、田虹等人頓時恍然,他們只是做實驗數據的分析工作,對於超導的研究並不了解,自然不會去繼續去分析後續,而王浩有同類型研究對比,想的自然要多一些。

王浩並不是安慰幾個人,他說的都是實話。

因為最開始就知道,汪承林的研究跳過超導機制,去研究溫度和材質之間的關系,根本不可能得出準確結論。

以此為前提的情況下,他思考的才會更遠一些。

呂萬同、田虹等人的工作,得到了王浩的肯定,心情也變得好了許多。

他們被邀請加入了汪承林的實驗,並不代表他們屬於汪承林的團隊,他們畢竟是數學教授,都有著各自領域的研究。

之所以選擇和汪承林進行合作,只是因為超導方向的研究經費更多,而且實驗數學分析工作很新穎。

經費多,就會很有吸引力。

數學教授不能說‘貧窮’,但單獨數學研究的項目,經費確實是少了一些。

當氣氛變得活躍起來,王浩也順帶問了起來,“雖然項目失敗了,但是,你們有興趣繼續研究嗎?我的團隊還在繼續這項研究,也有很多數學工作。”

“而且,我手裏也有其他項目,數學的大型項目……”

王浩開始說了起來。

他說是自己的項目很缺人,希望邀請幾個人加入進來。

實際上,重點注意的是田虹。

田虹是其中最年輕的,是一位三十五歲左右的女教授。

這個年紀就能擔任首都大學的教授,還被汪承林邀請加入項目,顯然是極為優秀的,其他三個人則都是五十以上的年紀,肯定是在首都有家有業,想邀請過來也根本不可能。

呂萬同、尤宇光等人都是一起搖頭,找個借口就直接推掉了。

如果王浩是在首都的某所大學工作,他們肯定會考慮一下,參與高經費的重點項目,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吸引力。

西海大學則實在是太遠了,他們不可能突然去那麽遠的地方工作。

田虹則是猶豫了一下,也跟著一起搖頭,並沒有特別解釋什麽。

身後。

汪承林正黑著一張臉,他申請項目失敗也就罷了,王浩的分析做的讓人無話可說,沒有意義的研究確實是浪費時間。

但是,王浩在幹什麽?

挖角啊!

呂萬同、尤宇光等人並不屬於基礎科學中心,可怎麽也都是首都大學的教授,尤其是田虹就更受重視,都可以歸在‘大學的未來’行列中。

結果,挖角?

汪承林一時間都有些擔心,換做是其他人挖角,他是一點都不擔心,國內數學領域來說,首都大學是數一數二的高校,想挖角首都大學可實在太難了。

王浩就不一樣了。

他是第一位國內菲爾茲得主、公認數學領域的尖端人物,關鍵是手裏確實有大項目。

好在大家都拒絕了。

汪承林輕呼一口氣,也沒辦法多說什麽,他鼓起勇氣過來還是想問問,他們的問題具體是出在哪裏。

在這個研究上,他投入了很大精力,結果被證明沒有意義,還是很不甘心的。

汪承林走過來直接問道,“王教授,你能說說,為什麽我們會失敗了嗎?這是你的方向,我自認為,我們的研究方式也沒有問題。”

王浩直白道,“因為你們跳過了機制。”

他解釋道,“任何研究都不能跳過機制。我說的方向,確實是以實驗做分析,但目的依舊是研究機制,而不是直接去分析,什麽樣的材料更有可能是超導材料。”

“那是碰運氣,即便勉強碰到了,也只是單獨找到一、兩種材料,意義並不大。”

汪承林理解著點了點頭。

王浩繼續道,“我覺得,你們本身凝態物理方向的研究就很好,不需要多方位的、去涉足不同的領域。”他說著搖頭,“做研究,急功近利是不好的,每一項理論研究都不容易,好多研究都是要靠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