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吞並湮滅理論?王浩:論文從基礎上否定了弦理論!

愛德華·威騰是現今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他創造統一超弦理論的M理論,一手把弦理論送上了‘大一統’理論的寶座,被阿邁瑞肯《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後,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

作為這樣一名重量級的人物,愛德華·威騰在專業領域自然是非常有權威的,也屬於那種頂級學術期刊,發布成果根本不需要進行審稿的人物。

當愛德華·威騰確定了參與審稿工作以後,《科學》期刊的編輯部,馬上就把全篇的論文內容發了過來。

“以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為基礎解析大爆炸理論……”

愛德華·威騰讀了標題就很感興趣,當投入到最初始的內容時,卻稍微皺了皺眉頭,再繼續看下去以後,眼神則變得越來越亮,看得甚至有些激動起來。

這一篇論文是以‘湮滅力的高維定義’為基礎的。

正因為如此,看到最開始部分內容時,愛德華·威騰就皺起了眉頭,他很不喜歡有關湮滅理論的內容,因為相關的內容似乎就是在否定弦理論。

作為一名學者、論文評審來說,他還是盡量保持中立的態度。

湮滅理論的研究兩次預測了粒子對撞實驗,還直接預測了新的介子,甚至計算出了所處的能量區間。

這個成果是非常驚人的。

愛德華·威騰當然也清楚王浩和保羅菲爾瓊斯的研究有多麽重大,發展到現在湮滅理論已經不能直接否定了。

他可以否定理論,但不可能否定數學、否定實驗結果。

所以,即便是有一些抵觸的研究內容,他還是很耐心的看下去。

當繼續看下去以後,愛德華·威騰慢慢了解了內容,頓時也變得有些激動,後續的內容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論文中的研究是把湮滅力解析為‘高維度的混沌’,混沌自然是無序的,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東西,或者是力,或者是某種不能理解的高維物質。

總之,不能理解。

這個定義和湮滅理論的基礎完全不同,因為湮滅理論的基礎是把湮滅力定義為空間擠壓效應。

論文認為,現有湮滅力所有的表現,都只是高維映射在三維宇宙的展示,是高維對三維宇宙的影響下的表現性態。

“在高維湮滅力的影響下,才造就了宇宙大爆炸發生。”

“宇宙爆發最初的奇點,只是高維對三維宇宙的初始表現,而後影響慢慢的擴散,也就形成了大爆炸性態。”

“數學意義上來說,就是塑造出遞進擴散效應的物質。如果把湮滅力理解為高維的物質,宇宙內所有的質量,都來源於更高的維度……”

“後續推論則是說,也許會出現引力,也是因為質量來源於高維,從而受到低維度的排斥……”

“這個說法有意思!”

愛德華·威騰把論文整體看了一遍,發現裏面的一些數學推導,以及後續的推論都很有意思。

這個研究絕對是非常新穎的,其中對大爆炸的表述同樣很新穎。

更重要的是,以論文內容為基礎構造的數學體系,利用了很大一部分弦理論的內容,而把湮滅力定義為高維產物後,湮滅體系就被包含在弦理論的維度框架內。

弦理論認為,人類所處的宇宙空間是9+1維時空中的D3膜。

那麽湮滅力可以理解為,是處在9+1維時空中部的混沌。

“新穎而完美的解釋!”

“這個理論,把湮滅體系包含在弦理論範疇內,數學結構做的非常嚴謹!”

“真是天才啊……”

愛德華·威騰一直看到最後,有些遺憾審稿不會有投稿人名字,但他心裏已經把論文作者定義為弦理論領域的天才。

看到這樣頂級的研究成果,他也不由得感到非常激動。

只不過,仔細研究了論文內的數學結構以後,心裏稍稍覺得有些不對,仔細想想,又找不出是哪裏不對。

‘湮滅體系內統一在弦理論框架內’的驚喜,很快掩住了那一絲‘不對’,激動情緒重新占據內心。

在確定了數學論證沒問題後,他就給了論文通過,並寫了一句話評價,“這是理論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周後。

《科學-物理》期刊發布了新一期內容,其中一篇十幾頁的論文,吸引了眾多物理學家的眼球。

《以湮滅理論和弦理論為基礎解析大爆炸理論》

作者,萊德利·帕森斯。

當論文正式發布出來以後,國際物理界的反響非常強烈,新的研究把湮滅體系並入到弦理論的框架內,裏面的數學內容論證極為嚴謹,完全找不出任何問題。

更重要的是,新的研究結合了湮滅理論和弦理論,一起去對大爆炸進行新的解釋,等於是把兩者結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