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重大突破,發現第三種升階元素!

在針對顆粒性材料的研究上,會議上好多人紛紛發表看法,也提出了研究的難點和問題。

當把內容集中在一起,就發現解決的問題非常多。

王浩倒是沒有在意。

會議會把一些重要的問題記錄下來,有一些很不錯的建議也會記錄下來,後續會再研究討論。

但是,大多數的建議並沒什麽意義。

在場的材料學者都是實驗室工作,是研究如何去制備新材料,而不是做材料制造工作的,也沒有納微材料或者其他相關方向的學者,相對來說,就有些不專業了。

不過,在研究出顆粒式材料制造方法前,他們還是可以進行簡單的實驗,來驗證顆粒性材料是否能提升反重力強度。

現在無法做到制造精細的顆粒材料,但可以使用‘不精細的手段’來做實驗進行驗證。

何毅就建議道,“我們可以先制造一厘米的顆粒,然後把它們合在一起試試效果。”

“如果這個方法是有效的,就可以通過實驗結果得到驗證。”

這個說法得到了支持。

想制造精度達到微米級別的顆粒狀材料,技術難度確實是非常高的,短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到。

如果只是制造精度為厘米級別的顆粒,再把顆粒通過某些方法固定在一起,相對就要容易太多了。

當然,效果也肯定差很多。

等到了第二天的時候,王浩再次召集了核心研究人員,針對FCW-031材料的顆粒形態進行研究。

FCW-031,是新研究出的超導材料,臨界溫度為139K,可以在200K左右,激發出0.93(7%)的場力強度。

他們並不是要把顆粒精細到某種程度,只是研究一種大致的形狀,來讓其激發的反重力特性更多處在同一方向。

FCW-031經過了反重力特性實驗,有了實驗底層材料布局的支持,很快粗略的顆粒化形態有了具體方案。

那是一種不規則的十三面體形態。

其中一個最大的面向外呈現半圓形凸起,大面正對方向的四個小面則是向內半圓形凹陷。

“這個形態和材料布局相似,可以讓FCW-031內部半拓撲結構激發的反重力特性更多處在同一方向。”

“從理論上來說,圓形凸起正對的方向會集中場力,我們可以以此配合整體的材料布局,來激發出更強的反重力場強度。”

王浩總結說道。

在確定了FCW-031材料一厘米顆粒的形態方案後,依舊有個難點沒有確定下來,就是如何讓一個個顆粒組成整體的材料。

每一個顆粒都是不規則的十三面體,再有序的排列也不可能形成一個整體。

因為顆粒必須要同一方向,只是貼合在一起,就肯定存在大量的縫隙,近而影響到材料的導電性能。

當電流載量變低,激發反重力場的強度也會變低。

最終,王浩還是讓所有人都回去慢慢思考,再提交一份想法報告出來,他要做的就是在所有的方案中,找出最適合的那一個,又或者集中幾個方案來出一個新的方案。

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

五天後。

有關顆粒性材料的討論會再次召開。

參會的人都拿出了一套方案,並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說明,多數人拿出的方案都沒什麽意義,能輕易找出一大堆問題。

其中幾份有點價值的,也都是會議上討論過的內容。

王浩連續聽了一個多小時,發現根本沒聽到什麽新穎的東西,他考慮著是不是讓夏國斌參會?

夏國斌是納微材料專家,也許就能提出好的建議。

“夏教授倒是也可以……”

“要麽,等上面派其他的納微材料專家過來?申請還沒有打,還不知道什麽時候……”

“或者,再找其他人討論一下?”

當王浩思考著的時候,已經到了下一個研究員做報告,站起來的是個非常年輕的研究員,年紀只有二十八歲。

他的名字是應展明,是跟著材料專家周暉一起進入研究組的。

應展明是國防大學材料專業的優秀博士畢業生,和周暉一起加入研究組,也是被上級看好進行重點培養了。

他的年紀小,資歷什麽的不用多說。

會議上基本沒有話語權。

現在是讓所有人依次作報告,也輪到了坐在角落裏的應展明,他還是第一次在會議上開口,表現明顯有些緊張。

他擡頭看了一眼王浩,又馬上低下了頭。

隨後才認真說起了自己的方案,“我認為,可以把FCW-031顆粒進行排列後,用低熔點、高臨界溫度、高電流載量,同時不具備反重力性態的金屬超導材料進行縫隙填充。”

“FCW-031的熔點在900攝氏度左右,相對還是比較高的,我查看過CW009、CW027等材料,熔點基本都在600到70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