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變論證會,我們什麽時候擁有了如此高端的技術?

“種花家要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

“五十年,也不可能成功!”

當消息傳到了國外以後,也引起了大量媒體的報道,幾乎所有報道都是不看好的,“這種大型工程項目,即便正式立項進行研究,大概率也會中途夭折,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沒有意義。”

“現代研究核聚變根本是不切實際的。”

“即便擁有更先進技術的阿邁瑞肯以及歐洲,暫時也不可能開啟核聚變的研究……”

“大概也就是喊個口號,不可能真正投入研究。”

“……”

國際媒體不只是做判斷,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拿出來作對比的就是大型例子對撞機項目。

過去很多年時間裏,國內都一直在論證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

這個項目展開的目的就是為了頂替老化的正負電子對撞機,讓國內擁有最頂尖的對撞機,來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

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有設備、有技術、有理論,制造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唯一需要論證的是是否值得投入。

即便是這樣的項目,到現在都沒有正式展開。

可控核聚變是百年工程,被認為是未來的主要能源技術,但要進行研究的門檻實在太高了。

比如,徳國就論證過制造完善的托卡馬克裝置,只是預算的經費就超過千億美元。

在花費了千億美元的經費以後,並不是說能夠完成研究,只是可以在裝置內部進行核聚變反應,成果依舊限制在實驗室,而不是投入到應用領域。

這種項目自然無法通過。

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為要解決的技術難關太多了。

鷹國的《泰晤士報》針對輿論熱點,就總結了幾個難以突破的技術難題,首先就是點火困難。

核聚變的每一次點火,都需要制造高溫高壓的環境。

高壓環境制造難度太大,一般都是高溫環境來替代,就需要制造最低一億攝氏度的環境。

第二點就是計算機模擬不精準。

這是數學問題。

所有對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都繞不開等離子體,而有關等離子體的問題,包括不穩定性、湍流,制約等離子體種種難以捉摸行為的基本方程,都只能做近似的模擬計算。

其實就像是制約三體運動的牛頓定律、制約流體運動的NS方程、制約大量分子運動的Boltzmann方程一樣。

這些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難,絕大部分都只能夠找到近似解。

還有材料問題。

核聚變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無限能源,是因為海水中的氘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限的”。

但問題是,只使用‘氘’太難了。

在一億度這個量級的溫度下,氘-氘的反應截面比氘-氚低了近兩個數量級,而當溫度升到十億度量級時,韌致輻射會大大增強,想要實現輸出大於輸入會變得異常艱難。

如果使用‘氚’,問題也是顯然的。

氚具有放射性,自然界中幾乎天然不存在,人類的生產能力亦極其有限,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鋰,其資源也是有限的。

當然也少不了最大的難關,“如何做到輸出大於輸入?”

從輸入角度來講,加熱等離子體所用的射頻波、中性束、激光,它們本身的功率都是要小於甚至遠小於產生它們所消耗的電功率的。

從輸出角度來講,中子的能量轉化為可被利用的熱能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熱力發電本身的效率並不高。

等等。

核聚變的研究有諸多的難關需要攻克。

當消息傳出來以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幾乎都不看好核聚變項目能夠真正展開。

這樣的研究連論證都過不了。

但實際上,國內的核聚變研究還是有基礎的,也有不少學者支持展開項目論證。

湯建軍研究制造的托卡馬克裝置,完善的環形磁力約束的問題。

另外,核工業西南研究所制造的環流器M裝置,被稱作是‘人造太陽’也成功實現了‘放電’。

雖然依舊沒有解決核聚變技術的全部難題,但國內已經掌握了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

這些都是基礎。

……

國內外輿論對於核聚變的研究並不看好。

大多數人都認為‘風聲就只是風聲’,就只是捕風捉影的消息,即便是有心去做研究,想要通過論證都不容易。

這種超大型研究項目不是一個人能決策的,需要很多機構、學者的支持才能進行,第一步就需要進行技術論證,目的是一起討論研究可能遇到的難題、是否有解決方案以及後續研究分工等問題。

如果不能通過技術論證,也就是有些難題沒有可靠的解決方案,項目就根本無法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