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核聚變的‘不完善磁約束’,能者多勞?能者擔責!

“我們什麽時候擁有如此高端的技術了?”

“完善的點火技術,到底是什麽?如果真有這樣的技術,就直接解決個大難題啊!”

“點火確實太重要了。”

“說是‘完善’,這種技術能實現氘氘點火嗎?”

“那不太可能吧?”

“什麽樣的技術,具體原理是什麽?”

“……”

在徐老師點頭認可湯建軍的說法後,台下的學者們一片討論之聲,他們實在是太驚訝了。

核聚變的點火就是最大的難題之一。

他們想不到有什麽點火技術能夠被稱作是‘完美’,全都就忍不住討論起來,能參加會議的學者們都有很高的能力水平。

很快。

有學者想到了湮滅力場,“能稱作完美的點火技術,只能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超導方向,以超導技術制造難以想象的高磁場,和其他技術關聯在一起來實現點火……”

“另一個方向更有可能,就是強湮滅力場,強湮滅力場可以大大增加例子活躍性。”

“我覺得這項技術很可能是強湮滅力場的控制,現在的湮滅力場容器外層有強湮滅力場,是不是能讓強湮滅力場向內收縮?”

“等反應被激發以後,再控制向外擴散……”

這個想法已經很接近了。

那些不知道f射線的學者,當然不可能想到強湮滅力場能通過射線的方式激發出來。

有些知道f射線的學者,知道其高度保密性也不會多說。

學者們議論紛紛。

會場的氣氛明顯活躍起來。

在會議開始之前,絕大部分學者只是當成了交流會,而不是很正式的工程項目論證會議,因為他們並不看好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既然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可控核聚變的研究自然無法展開。

他們只把會當成是個學術交流會。

來到這裏參加會議的同時,和其他的學者交流一下,有些熟悉的人湊在一起熱鬧一下。

等等。

現在就不一樣了。

一項‘完善’的核聚變點火技術,解決了核聚變研究的一大難關,他們忽然感覺核聚變研究工程還是有希望的。

很多人也認真起來。

核聚變的點火技術確實是非常重要,聽起來就只是進行點火,但要達到點火條件非常不容易。

點火也就是讓核聚變反應能夠實現自我維持,常規的手段是將氘和氚等離子體加熱到一億攝氏度以上。

除了高溫外,還需要提供高壓,以增加輕原子核之間的碰撞概率。

一般認為,要達到點火條件,需要將氘和氚等離子體壓縮到每立方米約10^20個原子,相當於將一公斤的物質壓縮到一個雞蛋大小。

如果是氘和氘的反應,點火的要求就更高了,實現溫度最低也需要十億攝氏度。

學者們聽到了新技術,也感覺有了信心。

等會場裏稍稍安靜了一些,湯建軍才繼續講了起來,他跳過了點火技術,說到了《磁場環境制造以及反應控制》。

這個問題包含的內容非常多。

如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可以理解為‘為實現能量輸出大於輸入’所做出的論證。

可控核聚變的另一大難點,就是‘實現輸出大於輸入’。

這一點也是核聚變研究的基本工程目標,只有能夠達到輸出大於輸入的目標,一切的研究討論才會有意義。

‘實現輸出大於輸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所提出的Lawson判據。

Lawson判據推導的時候使用了一些假設,但其所揭示的內涵已經很明顯,想實現輸出大於輸入,關鍵的影響因素就在於密度,溫度及約束時間。

這和托卡馬克裝置有關。

在托卡馬克裝置的完全磁約束環境下,磁場的強弱決定了密度和溫度的上限,裝置的大小則決定了約束時間的上限。

那麽是否能夠實現輸出大於輸入,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磁場強度’和‘裝置大小’。

湯建軍談到的《磁場環境制造以及反應控制》,是對於現有基礎技術的說明,其中包括超導材料、一階鐵材料以及相應材料支持制造的高磁場。

總之,關鍵在於材料。

會場內的學者們都聽明白了,簡單來說就是一階材料支持下,超導材料技術有了很大提升,能夠制造更高強度的磁場。

另外,磁場發生的制造技術也有了提升。

在有關升階超導材料的研發上,湯建軍只是進行了簡單介紹,畢竟他不是材料領域的專家。

等湯建軍說完了自己的部分,他就把時間留給了趙甲榮。

趙甲榮是超導材料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介紹起了超導材料的研究中心最新的成果。

“我們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超導材料,命名為CWF-021,這種材料所能承載的電流電流非常高,大概是鈮鈦合金的三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