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違反常規邏輯的結果,制造而未被發現的引力場!

引力場研究過程中有個嚴重問題就是理論缺失。

研究組並非沒有相關的理論,他們已經發現了引力場技術的關鍵,也就是空間s波,同時,也知道底層構架中同向電流作用產生了。

但兩者無法聯系在一起。

同向電流的構架,是制造s關鍵的一環,還是說同向電流制造出了S波,又或者S波和同向電流不存在直接關聯,是引力場技術中的兩種作用?

等等。

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

就像是曾經的超導研究,相關的實驗以及理論有很多很多,但科學界花費了幾十年時間,也沒有把實驗、理論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性的體系。

直到半拓撲結構的出現,采用超導理論得到了完善,並以此讓超導技術快速發展。

現在引力場技術的實驗和理論就是如此,能確定的就是s波和引力場直接相關,以及底層的同性電流結構和引力場技術直接相關。

兩者之間沒有關聯,同向電流是純粹的結構關聯發現,而S波是通過實驗發現的特殊波,也可以歸在理論行列。

同向電流本身,做研究就更加困難了,因為同性電流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

雖然引力場設備底層構架非常復雜,但實質上同向電流就只是結構中串聯的線路而已,就像是兩根導線連接著一個電阻,在給予電流功率支持以後,兩條導線通過的電流功率是完全一致的。

宏觀上,根本找不到兩個同向線路的區別,線路的材料、功率,電流,強度,電壓等數據都完全一致,也只是被放在了串聯線路的不同位置而已。

如果從微觀上進行分析,也只能看做是電流線流經一條線路,再流經第二條線路,或者電壓所產生的電勢,先作為一條線路,再作用於第二條線路。

因為電流的速度是光速,實驗上找不到任何的區別。

現在海倫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認為S波是兩種不用波疊加組成,她進行說明的時候也很不自信,因為說明的內容也只是一種可能性。

同時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也就是同向電流釋放出了同樣的波,而引力場是兩種同樣的波疊加在一起產生的。

海倫、陳蒙檬、丁志強以及黃振一起做的工作,就是適當排除了後者存在的可能。

這主要是因為後者有更多解釋不通的地方,當然前者同樣也有很多地方解釋不通,只不過比後者少而已。

不過王浩卻直接認可了海倫的說法,因為他收到了正確的反饋,也就把‘同樣波疊加的可能’直接排除掉了。

“所以是兩種不同的波,可以定義為s+波和s-波,兩者以某種強度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s波。”

王浩說道,“這也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發現,s波是一種弱波,卻有極強的穿透力。”

“這本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般來說,穿透力和波的強度直接相關,頻度高的波穿透力就會更強,S波不違反了規律。”

“如果它是由兩種不同的波疊加在一起形成的,就解釋了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王浩的解釋,讓其他人不由點頭,他也馬上試著建立了新的任務——

【任務四】

【名稱:引力場的技術原理(難度:S)。】

【靈感值:0。】

果然!

已經可以建立任務了!

王浩看著系統上的任務內容,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之前他根本無法建立任務,原因自然就是條件嚴重不足。

現在條件充足了,只不過研究難度還是很高。

S級,是很難完成的研究。

好在不是s+級別的難度,s級別還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只不過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引力場技術實在太重要了。

王浩也下定決心要完成相關的理論研究,後續才能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

他馬上建立了研究組。

這個研究需要以實驗來配合理論,參與的就不僅僅是理論組,還包括反重力中心的實驗組以及負責測定輻射波的沈會明團隊。

在研究組成立的第一次會議上,王浩就布置了工作任務,“何院士,錢教授,你們的團隊配合沈教授進行輻射測試,這是最重要的工作。”

他說著走到白板前,拿筆畫了兩根平行的線段,中間一小塊地方塗抹成了陰影狀。

隨後扭過頭說著,“這兩條線路就是同向電流,中間則是引力場。”

“我們認為同向電流能夠制造出s波,是因為兩條線路分別制造出了s+和s-波,s+和s-波以某種頻度疊加在一起形成了s波。”

“所以實驗對於輻射波的測定,重點就是要測定出這兩種波。”

“當然我很清楚,這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