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論文發布,物理界:定向強S波,就只是理論而已!

四大常規力中,引力是無處不在的。

粒子相關的物理研究很少談及引力,也只是因為引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大部分情況會忽略不計而已。

湮滅力,最初的定義就是引力的微觀表現。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把引力看作是湮滅力,或者反過來,把湮滅力看作是引力。

S波,是定向引力場檢測到的輻射定義。

S波和湮滅力具有極大相關性,那麽定向的s波就等於是制造出了定向的引力場。

定向強S波,也就是制造出了定向強湮滅力場,而強湮滅力場對於微觀粒子有明確的作用。

比如,可以讓原子發生電子層遷躍現象,也可以讓物質產生磁化效果。

定向強湮滅力場,對於粒子的影響就太大了。

在常規的湮滅力場環境下,引力場也就只有外在的表現,直接影響就是物體受力情況,物質處在反重力場中,影響的就只是受力而已,像是處在一片受力環境不同的區域,對於粒子層面影響微乎其微。

強湮滅力場則可以直接影響到粒子層面,那麽定向強湮滅力場,對於粒子造成的影響就太大了,會使得原子外層電子受到單方向的擠壓作用,會快速導致原子的電子層被剝離,原子內外飄散的能量則會被湮滅。

這種基礎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奇點,不斷向四周散發反向的強s波,物質內部的粒子會受到單方向的強湮滅力場影響,原子本身會遭到極大的破壞。

電子層被剝離,就只是常規影響。

原子核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原子核內部的質子和中子同樣會受到單側的湮滅力場影響,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剝離質子的電磁特性,質子就會變成中子,也就會造成原子核直接解體。

這並不是什麽新奇的說法。

實際上,天文物理中早就有了‘中子星’的概念,甚至給一些天體定義為‘中子星’。

也就是說,足夠大引力的環境下,原子核就不能保持穩定,質子都會被剝離電磁特性並變成中子。

足夠大的常規引力,就能夠做到讓原子核解體,再加上指向奇點的強湮滅力場作用,情況就會更加向極端發展。

高強度的定向強湮滅力場,可以大大弱化粒子之間的斥力。

具體可以理解為,原來粒子間的斥力是正對方向的,受到單側定向湮滅力作用後,相互正對的斥力就會產生一個傾角。

湮滅力作用越強,傾角就會越大。

那麽,粒子之間的距離就會越接近,會貼合到非常緊密的程度。

保羅菲爾·瓊斯說的‘粒子貼合’並不準確,因為粒子貼合在一起,相互之間的斥力就會變得無窮大。

但是,用‘粒子之間距離無限接近’來形容,一定程度上就是正確的了。

當粒子可以無限接近,奇點周圍的質量就會非常集中,具體能集中到什麽程度,可以通過數學來計算,不一定能計算出準確的結果,但大致量級還是可以進行粗略估計的。

那種環境下,奇點周圍一定會形成質量高度集中的特殊區域。

這就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黑洞。

保羅菲爾·瓊斯、陳蒙檬等人,順著思考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他們無法制造出超高倍率的強s波,也無法制造出釋放反向s波的奇點。

但是,他們的研究就是制造定向強s波。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研究的就是能制造出黑洞的技術,缺少的只是方向控制以及極端強度而已。

每個人都開始擔心實驗了。

“我們只是制造單倍率的定向強s波,並沒有什麽危險。當然了,實驗中還是要注意。”

“最好不要近距離的參與實驗……”

王浩安慰了一下理論組的人,他也感到非常的後怕,但仔細想想就不在意了。

實驗室有危險,他能提前判斷出來。

這才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以保證安全為基礎,才能安心的去做實驗研究,而不會因為危險就停下來。

他們還是繼續研究理論。

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放在了‘原子電磁剝離’、‘質子電磁剝離’等問題上。

“在存在奇點的極端環境下,‘電磁剝離’意味著什麽呢?應該不是被湮滅吧?”

他們首先就排除了湮滅質量的情況。

即便是湮滅電子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湮滅質量點只存在於‘承載能量達到上限的極端強湮滅力場’環境下。

在存在釋放超高倍率定向湮滅力場奇點的環境下,想要讓‘承載能量達到上限’,所需要的能量甚至可以用無窮無盡來形容,一個超大恒星能量全部集中到一個點,都不一定能讓奇點位置承載能量達到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