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太空測試,大型衛星,人造衛星領域突破發展的契機!

國際物理界持續關注《湮滅物理-黑洞理論》。

物理領域都在討論其內容。

更多的學者把‘強S波’當做了一種理論概念,認為其只存在於理論想象中,也只是依托引力場、湮滅理論的基礎,做出一個‘強S波’的定義,來構建出黑洞內部的物理運行邏輯。

這種判斷的支持下,有些人還欣喜王浩能夠專注於理論研究工作。

比如,阿邁瑞肯的決策層、軍方等。

他們太希望王浩研究純理論,而不是去研究什麽湮滅力場、引力場,甚至是光壓發動機等高科技技術。

學術領域上,最高端的就是純數學和理論物理的研究。

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處在學術金字塔頂層,往往最是受到尊重的,但他們的研究往往太過於朝前,大部分內容和科技發展沒有直接的關聯。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這種最頂級的數學問題,即便是得到了解決,也只是推動數學基礎的發展,幫助構建更完善的數學體系,對於現實的科技就很難有什麽影響了。

理論物理領域就更是如此了。

包括弦理論、宇宙論,甚至是絕大部分的天文物理解析,和現實的科技都沒什麽直接聯系。

那些和宇宙星系有關的物理研究,對於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最少對於短期內的科技發展沒有意義,也只是讓人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宇宙而已。

甚至,很多對天文觀測結果的認知還不一定是正確的。

湮滅理論對於天文物理的巨大沖擊,推翻了很多天文物理領域的研究內容,還直接挑戰了《相對論》的基礎,讓構建於《相對論》基礎上的天文物理成果,都成為了毫無意義的內容。

天文物理的研究,大部分就是對於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沒有人敢說,針對天文觀測結果的解釋是正確的。

作為最神秘的宇宙星體——黑洞,就更是如此了。

根據已觀測到的影像,天文物理學家們發現,黑洞的運行規律不符合常規的物理認知,也就很難知曉其內部的運行規律。

即便只是做一些假設、推斷都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國際影響力最大的物理理論就是湮滅理論,以湮滅理論為基礎去解析最神秘的黑洞問題,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情。

公認的事實是,湮滅理論即將進入深水區。

湮滅理論基於實驗基礎、科技應用的研究,已經差不多要走到了盡頭,想要再進一步,就必須要深入聯系物理學更神秘的領域——

微觀物理和天文物理。

不管是聯系粒子構架、微觀力學為主的微觀物理,還是聯系解析宇宙的天文物理,都屬於純粹的理論物理範疇。

王浩的研究組以湮滅理論為基礎,配合最新的引力場、S波研究,去解析黑洞內部物理運行機制,並不會讓頂尖的物理學家們感到意外。

湮滅理論,肯定會走這一步。

研究內容還是令人驚訝的。

很多頂尖的學者,看了以後都感覺充滿了想象力。

‘強S波’,是最具想象力的內容。

有S波為基礎,結合強湮滅力場的概念,認為存在‘強S波’,還能結合‘奇點’去對黑洞進行解釋……

非常神奇!

同樣的,想象終歸是想象,再具有想象力的內容也不是真實存在的。

‘強S波’很神奇,只是,存在的可能性太低了。

……

科技部門可不這麽認為。

在一個多月以前,薛建平就知道了‘強S波’的概念,他還幫助徐老師做了簡單的分析。

之後沒過多久,他就被徐老師‘委婉’的批評了一頓。

“薛院士啊,有些東西不懂就不要亂說!”

“比如,強S波,你竟然能把它和黑洞聯系在一起,確實,很有想象力呀!”

“但是,我們的工作要更實際一些,而不是發揮自己的想象……”

“烏拉烏拉~~~”

現在薛建平想想還非常的郁悶,他當時差點就直接辭職不幹了。

他太冤枉了。

薛建平記得清清楚楚,自己針對‘強S波’分析,說的只是‘強引力’,根本沒談什麽黑洞之類。

怎麽到了徐老師嘴裏,就變成‘黑洞’了?

那可是王浩的研究。

任誰都知道王浩的研究有多麽超前,他在研究過程中創造了一個新的詞匯,誰能知道具體是什麽呢?

強引力,也只是猜測而已。

黑洞……

這就是冤枉人了!

“我都這麽大年紀了,還去弄懂一大堆復雜的理論,已經很了不起了!”

“王浩最新的研究,說錯了也正常吧?而且,我根本沒有說過黑洞,完全沒有。”

薛建平對此非常肯定。

他郁悶了好幾天,也漸漸不放在心上,然後就看到了《湮滅物理-黑洞理論》,“王浩最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