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物理

所謂的天文觀測,其實說白了就是對宇宙電磁波的收集,這些電磁波是宇宙中的聲音,它會告訴聆聽者,這個宇宙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有猛烈的超新星爆發、有靜謐且結構更加龐大的星雲體、在什麽時候什麽位置曾經有這樣一顆黑洞在那裏形成。

人類之所以要建設各種大型的觀測站,天文衛星,就是為了收集電磁波,雖然人類的眼睛也可以收集電磁波,可是存在著極限,人類的眼睛並不能隨他們心意去觀察整個宇宙所有種類的電磁波。

而霍古不需要擔心這點,它能讓細胞隨它意願行動,也就免去了去專門設計一套天文觀測的生物結構。

在可見光的目視下,其實行星系內的行星並不怎麽顯眼,尤其是宇宙背景,想要仔細辨認出來是件不容易的事。

不過,如果再加入紅外線和紫外線的視角,那就會變得很容易,恒星的紫外線會在接觸行星後反射回來,而恒星的光芒本身具備熱量,會給星體表層加溫,在紅外線視角,會和宇宙背景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微波。

霍古很快就發現了小行星帶,不過是行星星環,類似土星環的那種結構。

忽然,霍古發現自己觀測的星球正在發生緩慢的移動,以觀測尺度來講,這種速度無疑是相當的快。

這可是大事,能夠影響到行星級別,質量怎麽說也得到恒星級別。

“萬一是顆流浪黑洞可就麻煩了……”

“在哪?”

就在霍古緊張搜羅觀測信息的時候,來自圓錐體哀鳴般得振動透過實體傳遞到感知細胞那裏。

霍古瞬間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裏,松口氣的同時,有緊張起來。

松口氣是因為不是黑洞這種恐怖的東西,緊張則是因為,問題出在它設計的圓錐體,那可不是一個小沙堆。

想要創造出天體級別的東西,單靠生物分子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那是物理的地盤,原子之間的原子鍵,在這種尺度上,材料強度會被嚴重削弱,所以需要加入力學的考量。

強韌的金屬即便強度足夠,沒有發生繃斷,也會‘柔軟’,就比如現在,搜尋小行星帶的霍古正在面對著來自圓錐體的擺動。

本來,這種情況應該早就發生才對,如果霍古將圓錐體安排在其他地方建設,恐怕最多進入到中間層,就在星球緯度和自轉的作用下傾斜倒塌。

然而,很巧合的是,霍古的選址是在赤道上,緯度的問題被規避掉,圓錐體只需要承受星球自轉造成的空氣阻力。

圓錐體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整體呈現一定的彎曲弧度。

這是圓錐體整體而言,局部仍然看起來與筆直無異,彎弧度處於小數點級別,這和星球地表看起來平坦是一個道理,並不容易讓人注意到。

巨構搖擺的速度並不劇烈,但幅度卻越來越大,霍古知道繼續這麽下去,崩塌是早晚的事情,而崩塌所引發的現象,恐怕可以用天崩地裂來形容。

如果說,這個現在和冥古宙那時一樣霍古當然是無所謂,可現在地表上已經生活著一群有知性的智慧生物。

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讓一群無辜者死亡,霍古的三觀接受不了。

“不,一定還有挽救的方法。”

霍古一邊用指令,讓根莖制造出大量鈦合金避難所,然後強制命令那些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采集者們進入到避難所中,並嚴令不許離開,自己則在絞盡腦汁的思考對策。

“對了,我可以加粗,加寬,內部中空的話質量也就不會上升,所需要的細胞不需要太多,為了保證強度,金屬體再增加到一定厚度……對,就這麽整。”

圓錐體……不,形狀已經不能算是圓錐體,更接近於核電站的那種圓台大煙囪。

圓台體內部的中空面積在霍古的指令下擴大,傾斜面在內部呈現出向內的斜坡,這樣的結構可以保證整個結構重心下移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地面受到的壓強。

在經歷幾百個晝夜更替,如此一段時間的忙碌,霍古這才算是能緩口氣。

“總算是穩住了,嚇我一跳。”

“說起來,我又整了個大東西……”

當霍古注意到時才發現,它在不知不覺中整出的東西,占地面積如果包含中空部分的話,已經相當於八面體的二十分之一。

從本意上講,霍古一開始是不想折騰出這麽大的東西,所以才選擇之前那種設計……

“至少……這家夥我還是能供養得起,和八面體比起來消耗要來的小,也沒什麽大氣結構破壞的能力。”

給自己的行為找了個開脫的理由,霍古轉而把精力投注到另外的事情上,那就是對行星距離的測算。

要說測算恒星距離,霍古還沒什麽好法子,它畢竟不是天文專業,這已經超出了它的知識範疇,不過如果是行星系內部的測算,霍古還是多少知道一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