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極寒殖民

凜冽的寒風在呼嘯,伴隨寒風而起是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混合凝固的雪花,這是恒星系統最外側的行星,體積是暝的三分之一,位於柯伊伯帶上,距離恒星大約四十個天文單位,恒星光芒需要經過數小時的距離,才能夠照耀到這顆行星。

從這顆星球的地表上看圍繞著運動的母恒星,與看諸天明亮的星辰其實並無太大區別,黑暗以及寒冷是這裏的主題,地表平均溫度恒定在零下兩百度,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可以把鋼鐵凍碎的嚴寒地獄。

原行星盤在中心孕育出恒星之後,剩下那些無法落入恒星之中的殘渣經過漫長歲月,因為彼此的引力作用結合,內圈的部分物質密度足夠會形成一顆顆行星,外圈的部分則由於分布太廣,只能形成數量龐大的隕石群——柯伊伯帶。

所以行星會出現在這樣偏遠的軌道是非常罕見的情況,或許是被恒星捕獲的流浪星球,亦或者是當初柯伊伯帶的局部隕石密度足夠形成一顆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行星的引力會將柯伊伯帶的隕石吸納為自己的質量,由此減弱來自恒星的束縛,每年它與恒星之間的距離都會增加一厘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將擺脫這個恒星系統,成為一顆流浪星球。

現在這個未來改變了,它有了歸屬者,一群從恒星方向跨越數十個天文單位的遙遠尺度的有機生物占領了這顆無人行星。

由於星球表面的超低溫度,所以它們最初的登陸是失敗的,大量地有機種子降臨到地表上,沒過幾秒鐘就被極寒凝固而進入永恒的沉寂。

自宇宙高空落下,這期間種子們會迅速的被零下兩百多度的超低溫凍結,以自由落體的狀態在地表上撞個粉碎,絕無生還的可能。

不過,假若只是這樣可擋不住它們種族的腳步,種子們在死亡前的最後時刻,將環境信息以無線電的形式發送了回去,距離最外側行星最近距離的同類很快獲知了情況,派遣一批母艦生物群攜帶大量核濃縮物質前往最外側行星。

它們的方式很粗暴。

這些母艦生物以自由落體的方式直接登陸行星,巨大的體量攜帶著恐怖的動量把地面撞出一個上萬公裏直徑的巨坑,這些母艦生物全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自己的屍體給同類鋪設征服星球的道路。

趁著溫度還未散盡,大量的采集者依托著生物核反應堆,開掘母艦生物屍體下方的地層,建立起地底空間,並將大量物資轉移到地下。

地表的超低溫很快就會恢復,恒星的光芒太過微弱,這樣的尺度幾乎等同於星光,靠星光又能能獲得多少能量?光合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效用。

在地表溫度恢復前,采集者們已經完成對物資的轉移,於地表之下建立星球據點,並圍繞著據點開始建設工作。

低溫環境它們並不陌生,哪怕這裏的環境比暝當初的地表環境還要更低,但也僅僅只是溫度上的差別,本質還是相同,想要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擴張殖民,需要一個熱源,然後再基於熱源由一到多大量布設熱源,當這樣的熱源布設完整顆星球,那顆星球的殖民也就宣告完成。

在地底下,采集者們假設根莖,在外壁上鋪設大量輕質、疏松、多孔的有機纖維材料,由此建立起隔熱層,將熱量盡可能地保留,低溫盡可能的阻隔。

然後就是以此為基礎去獲取這顆星球的物質,加工利用,接著再導入生產序列,讓雪球越滾越大。

無線電通訊生物被孕育出來,它有著一個很長很長的金屬天線,從地底延伸到地表,淩厲的寒風中屹立,與各大地底空洞的采集者據點進行溝通,以這樣的方式,采集者們的地底殖民就會順暢很多。

距離近的據點,采集者們會優先往同族據點的方向擴張,彼此匯合然後再繼續向著更遠的同族據點方向擴張,以這樣的方式很快就能完成一個全球性的地底布網,後面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網變得更密集,占據那些還未被開掘的地底即可。

在完成了全球地底占領後,這些采集者並不會就此停下,因為這只能算是它們殖民行動的初步完成,占領的區域僅僅只是距離地表一定距離包裹整顆行星的地層,這並不能做到分的掌控利用到星球各處的資源。

因此在鋪設完全球地底之後,大量的根莖就開始縱向而下,朝著行星內核發起入侵擴張,以占據更多資源區域。

星球的內核早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徹底冷卻,留存在地核的只是一坨極其致密且質量龐大的固態鐵,這樣的環境也讓采集者們對自己的擴張計劃作出因地制宜的改變。

根莖會一路往下的延伸,一直延伸到星球對面另一邊的地底據點,沒有了地核恐怖的高溫,采集者們完全可以肆意妄為的給這個星球內部密布上四通八達的根莖網絡,再借由根莖,大量的捕獲分子物質,輸送到蜂巢進行加工處理,藉此得到大量可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