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氣態殖民

大量的種子劃過虛空,它們肩負著任務,遠征恒星系統內的一顆氣態巨星,這是趟九死一生的旅途,每一個種子都很清楚,雖說通過遠程觀測和參數推理,出發前的它們基本上已經掌握目的地星球的大致情況,可問題是,觀測僅僅只是觀測,目的地的細節情況,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的話誰也說不準。

像氣態巨型那樣的狂暴環境,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意外,都極大可能會演變成一個致命毀滅的原因——從同族那裏充分的了解到最初那顆氣態巨星殖民時的艱辛程度,所有的種子都是堅定的抱有這樣的認知。

旅程是枯燥的,為避免瑟琳人察覺,虛空中飛行的種子們不能主動遞送無線電信號。

瑟琳人想要在茫茫太空中,察覺這樣一小批的種子的運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暴露了行蹤就是對族群有害,必須要杜絕,與其相信所謂的概率不如從根本上直接杜絕被發現的可能。

就這樣一段時間後,種子們看到了目的地星球,一顆擁有三個衛星環繞的氣態巨星,其中一個是之前和瑟琳人互派使者簽訂協議的星球。

種子們一邊觀望著這顆表面灰褐色且沒有大氣的衛星,一邊向著這個行星系統的母行星靠近。

很快,它們越過三顆衛星的公轉軌道,抵達到一個相當靠近氣態巨星的距離,不過這個距離仍然是非常的遙遠,大約相當於地球赤道周長的三倍左右,這給了種子們充足的時間。

種子們使用自己儲量不多的固態氫推進,偏轉自己的行進軌跡,以一個外切角度,逆反星球自轉的方向進入氣態巨星的大氣圈。

高速的摩擦帶來熱量,因為是逆反進入,所以它們遭遇的阻力更加強勁,與大量氨與氫兩種元素組成的混合氣體劇烈摩擦導致種子外部的溫度極高,如果不是早先預料到這種情況下而專門使用大量空間來布置隔熱部分,這些種子會在半分鐘裏徹底熟透。

在進入氣態巨星大氣圈後的一分鐘,種子們打開阻隔傘,讓阻力增加以減緩自己下降的速度。

正如‘阻隔傘’的名字那樣,這種東西是傘狀結構,和人類使用的降落傘是一個原理,在打開之後種子就蛻變成了一個個‘蘑菇’。

強大的慣性在阻隔傘打開的十分鐘後被阻力抵消,種子們迅速在大氣圈內的紊亂氣流影響下改變方向,隨波逐流。

直到現在為止,都是在出發前的計劃中,進展的非常順利,但種子們仍舊不敢大意,按照計劃,隨波逐流的同時,它們開始獲取風能。

它們柱狀部分的身上有很多孔洞,密密麻麻一大片,這些孔洞有大有小,大的有拳頭大小,小的大概只有半厘米左右,不過不管大小它們的作用都是一樣,那就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

具體原理和氣態生物圈中的風流植被相似,都是利用流體力學,高速的氣流會順著孔洞一穿而過,等高流動時,流速大,壓力就小,由此就可以獲得一個自發向中心的傾向力。

當氣體高速流過種子的這些孔洞,利用孔洞向內的吸引力,刺激孔洞壁的體液細胞,讓它們因受到擠壓而加速湧動,然後基於這一動能獲得生物電流。

種子本身就是一個微型蜂巢,在捕獲到氣態巨星內部的物質後,配合上電能,它們就可以對物質進行加工,例如例如糖類、氨基酸等。

這是必須要有的環節,畢竟氣態巨星上可不是一個適合形成大量氨基酸的場所,種子們必須從零開始的加工有機材料。

不斷地獲取物質,然後不斷地加工,等有機材料積攢到一個程度時,種子就會利用這些有機材料改變自身,擴大自己的形體,接著繼續收集物質,如此往復。

當到了一個程度時,它們就會改變形態,轉變成一個個浮島生物,作為整個氣態生物圈存在的基石。

繼續積攢了一段時間的生物能,它們開始在體內孕育巨獸生物,這些可以作為擋風墻的風流生物也是必不可少。

等待著巨獸生物達到一定的體量後,浮島生物就會把巨獸生物排出體外,讓它們承受風流的摧殘,有些沒能適應環境,沒能活下來,有些則活了下來,活下來的那些會在體外繼續接受浮島生物的哺育。

這些都是采集者,都是具備著智能,和氣態生物圈並不相同,因為氣態生物圈的蓋亞生物並非是至高意志期望的形態,所以采集者們也沒有將其視為自身物種發展的最終形態,只是作為一定參考的基礎。

等待著巨獸生物的數量積攢足夠,組成一個巨獸生物群,這個星球的殖民者初步獲得了抵禦行星強大風流的能力。

但這還不夠,它們還要繼續擴大種群,乃至擴散到整顆氣態星球,將這顆星球的所有資源都納入族群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