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族群之外(下)

解決的方法就是從起始恒星向目標恒星發送一段雷達信號,計算初的航速以及在客觀時間內亞光速航行距離對比光速以及光速行進的距離,在初的加速階段就提前發射這樣一個雷達信號。

雷達信號會在初的前面走上五年的時間抵達目標恒星,再從目標恒星反饋回來,當亞光速的初行進到需要邊軌的位置時會正好接收到這個信號,然後展開自己的光帆,利用光帆進行變軌。

亞光速的初盡管不知道自己處在一個什麽位置,可它仍然是知道自己自身的情況,也知道自己的航向,只要知道這些信息,以自己為參照物展開光帆呈現出一個偏轉夾角,原子、光子等等航線沿途的粒子會撞擊光帆,使初的軌跡緩慢的發生偏轉,好比海洋上漂流的一葉孤舟。

剩下的事情就沒有初需要做的了,航線早在出發前就已經定好,一切的問題都交給數學來解決,也只能交給數學來解決,聽天由命。

“我只希望不要遭遇到分子體積以上的大物質,那樣的話可是非常危險。”

接到當初發射的變軌信號後,初依照出發前計劃的那樣,將光帆展開到一個預定好的角度,至於有沒有發生變軌,它並不知道,星虹現象的那一圈光環並不會因為它的角度發生偏轉而發生位置改變,只要亞光速的速度沒有下降,始終都會存在於它行進方向的正前方。

既然接收到信號,那就說明初已經靠近目標恒星系統,這也意味著它將會面臨很多大於原子體積的物質,以亞光速這樣的極致速度行進,哪怕是太空中的一粒沙子都可以給予初貫穿性傷害。

在光帆展開後沒多久,初可以看到一顆顆明亮的星辰逐漸從它正前方的光團中脫離,它們先是紫藍色,再逐漸改變青黃,再後面就是赤紅色……

多普勒效應在這個時候變得非常明顯,電磁波在接近時會被壓縮,而在遠離時會被拉伸,由此呈現出紅藍之間顏色的變換,這是由於光速恒定所導致的結果。

尺縮效應帶來的影響,減速在外界觀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可以初的時間視角來看,卻是一個很快的過程,這種景象變幻就有些和科幻作品中的空間躍遷近似。

“好多星星,不過現在還是沒辦法作為定位參照物。”

初觀察著外界的變化,它在等待著速度進一步下降,能觀察到宇宙星體,說明它已經從亞光速狀態中脫離,但這些星體是飛速的掠過它的兩側,拋到它的後方。

說明現在這個速度還是太快了,因此初還需要繼續等待,它不著急,它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等待。

它的速度再進一步的下降,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周圍,群星已經回歸到正確的位置且被固定著,不再因為多普勒效應匯聚到正前方形成宇宙彩虹。

可這速度仍然是很快,具體初不清楚,它沒有測速的方法,只能大致判斷出自己在第三宇宙速度以上,因為它只要改變光帆角度,就可以輕松擺脫目標恒星的引力,遁入那片浩瀚的群星之間。

“現在應該就差不多了。”

速度被降下來後,初就不能再繼續這樣揮霍時間,物資儲備並不足夠的它需要盡快的進入恒星系統內部,然後得到恒星光能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沒有了尺縮效應的加持,宇宙航行可是一個非常耗時的過程,初搞不好會被餓死。

此時初的位置在柯伊伯帶之外,這點它可以確定,恒星光照等同於星光,根本不足以給它提供足夠的能量,它需要向恒星方向接近。

“我要小心一點,不然的話可就危險了。”

這樣提醒著自己初慢慢的偏轉自己從尾部延展出來的光帆。

光帆的面積很大,這增加了被撞擊的概率,不是初小心就能解決的問題,它的自我提醒毫無意義,只能算是個心理安慰。

盡管在降速後,初已經失去了來自起始恒星那邊族群的幫助,也沒辦法通過連自己起始恒星都找不著的漫天星辰裏,確定自己要前往的目標恒星位置,但它還是有方法可以判斷恒星的位置。

方法總是想出來的,說到底目標恒星比較起其他恒星要距離初近得多,因此可以檢測那些帶電氫原子的發射方向,從而判斷目標恒星的方向。

其實說白了就是太陽風,只要往太陽風的那個方向走,就絕對沒錯!

初面臨的第一道門檻就是柯伊伯帶,每一個恒星都有一個自己的柯伊伯帶,這是注定會形成,恒星的成型必然會伴隨著殘渣的剩余,而這些剩余的殘渣哪怕最稀少沒有形成行星,也必然會形成柯伊伯帶,區別只是在於隕石群的密度而已,如果足夠密集就可能形成行星,或者矮行星。

有驚無險的越過由隕石組成的柯伊伯帶,初通過星光的遮蔽,從而判斷出這些隕石的位置,提早的進行避讓,不然等到進入視界範圍,以光帆的效率,後果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