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新的家園(上)

靠近恒星必須要小心,不能太過於接近,過分接近會導致自身的熱量過高,到時候散熱又將會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初不是母艦生物,沒那麽多儲備資源可以揮霍,現在的它只有一千克的質量,削去外骨骼以及光帆的質量,它自身能夠支配的資源質量則就更少了。

同時,初還必須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速度狀態,過低的速度會導致它墜入恒星當中,它沒有推進器官,完全是依靠慣性在運動,是沒辦法做到脈沖推進,也沒有燃料允許它這樣做,因此在對恒星的距離上,初必須具備足夠的警惕心。

恒星距離的問題也讓另一個問題明顯化,初沒辦法判斷自己當前和恒星的距離,以它的視角就是能看到一個巨大的光團矗立在遠方的盡頭,它只能憑感覺來判斷,以當前的狀態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利用雷達波,通過雷達波的往返時間,判斷自己當前與恒星之間的距離。

遺憾的是初做不到,此時的它沒有那樣的物質基礎,更沒辦法制造雷達波。

不同距離的恒星引力也就不同,不能太過浪費自己當前的速度,因此初在剛剛達到滿足自己生命消耗所需的光照條件後,就立刻調轉光帆,是它自己的軌跡偏轉為環繞恒星的圓周運動。

初堅硬的圓錐外骨骼慢慢生長出一層黑色菌毯,這些菌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將恒星光轉變為有機化學能,材料就是初體內各種細胞的代謝廢物,以光能進行再加工,從而改變為初可吸收利用的養分。

到目前為止,跨恒星旅途中的兩道鬼門關初都算是都跨過去,它徹底安全了。

“讓我看看,我應該在哪裏安家。”

“族群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好地方。”

“最好是能有液態水,再不濟冰也行。”

水是總要的資源,發展是沒辦法脫離物質基礎,一切都並非是無中生有,水可以分解為氫和氧元素,而這兩種元素在有機材料裏占比很大,至少碳基材料的氨基酸是這樣,除此之外,采集者們是從水中誕生,那裏的環境初更加的熟悉,發展會更加的快速。

就好比建房子,人們總是想選擇一塊風水好采光好的地方建造,初也是這樣想的,不是必須,但還是有必要去花些心思尋找。

進入恒星系統後,找尋這些行星並不難,原因很簡單,因為有恒星這個大功率的信號發射源,每時每刻恒星都在向外釋放高功率的脈沖輻射,這些輻射撞擊到行星後,會導致行星迎光面的溫度上升,利用這個特性初並不需要使用雷達波,只需要切換自己的視角到紅外光譜,就能從宇宙3K背景輻射裏,清楚的‘看’到哪些地方有行星,同時光譜還會反饋熱量分布,由此還可以推斷出該行星是氣態星球還是固態星球。

“這個是固態的類地星球……那個是氣態的氣態巨星……嗯……”

“該怎麽選呢?氣態星球環境太惡劣,初期發展會比較困難,也很危險,不過這種星球一般都會有一些衛星,如果環境合適,存在著液態水環境,那無疑會是一個最佳的族群繁殖地,引力小,資源豐富,可以作為一個穩定的資源點。”

“問題是衛星太小了,不近距離觀測的話,實在是難以判斷環繞氣態巨星的衛星究竟適不適合族群發展。”

“類地星球的話一般情況下都會存在水資源,區別只是在物理狀態上,熔巖星球是氣態,宜居星球是液態,嚴寒星球是固態,如果不是存在液態水的宜居星球的話,那也是不利於族群的發展……”

“歸根結底還是我現在的起步資源太少了,一千克的質量改造不了星球環境。”

尋思了一會後,初決定前往氣態巨星那邊碰碰運氣,如果不行就再去其他行星,它調轉光帆的角度再借助引力彈弓進行加速,很容易就能擺脫恒星的引力束縛,甩向這個恒星系統中的某一顆行星。

前往行星的路途仍然是非常遙遠,非常花時間,初很清楚這點,即便它不清楚這些行星和它之間的距離,但按照常理,它們最起碼距離恒星至少十多個天文單位,連光都會出現明顯延遲的距離。

這期間,初的時間很充裕,它開始用基因語言,設計一種勘探星球的生物體,或者說一種生物群落。

初構想了一種甲殼,由鈦骨骼構成,呈球體,直徑在一到三厘米之間,球體的中心是一個極其微小的大腦,同時它也是一個無線電通訊閘,可以釋放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因為采用的波段頻率很低,所以不需要太高的能量就能傳播得很遠,有效通訊距離在無外界電磁幹擾的情況下能達到二十公裏左右。

這個鈦骨骼球體內部,除了中樞的大腦外,還寄宿著另一種生物,也是多細胞生物,但它們很小,大概只相當於地球跳蚤的百分之三左右,依靠著大分子纖毛進行移動,它們有一對非常微小的鉗子,可以拖拽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