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質子晶格體

行星之上,一只只外觀近似球體的生物在地面上爬行,它們排成一條很長的隊伍,井然有序的從一個湖泊的水池邊跳下去。

這些是制取金屬氫的隊伍,它們球狀的金屬骨骼結構內,盛裝滿了液態氫,依靠著六條獠肢移動,體積與一輛卡車相當,占據絕大部分體積的是固態金屬氫,真正屬於生物體本身的並不多。

盡管生物體有大腦,但並不怎麽發達,因此只是能簡單聽從采集者調遣且具備生命場的動物,說到底它們的任務就不需要太高的智能,存在的意義就是攜帶著滿滿一球的液態氫,然後跳進湖泊擁抱死亡。

隨著深度的下降,水壓越來越高,生物體連同外界的水體,將內外壓力調節到同一水平線,以此來免於細胞死亡,不過貧瘠的大腦因為缺乏養分已經壞死,所以這是一具活屍體,細胞還活著,但大腦已經沒有。

細胞自發性的籌集著水體中的雜質,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最終會使自己的結構發生硬化,壞死,不過這是一個很慢的過程。

隨著深度繼續下降,到達一個非常深的地方,球狀體積開始發生改變,因為壓力太大,已經作用到原子結構的層次。

壓力的提升導致兩顆氫原子之間的距離在拉近,而這樣拉近的結果是什麽呢?

一個電子會被彈出,兩個質子共用一個電子,原因在於最低能級的電子軌道上無法容納下兩個電子,氫氣分子的同素異形體結構,也就在這樣的壓力下誕生了。

當然,作為封裝液態氫的容器,外雇金屬骨骼,也會在這種環境下被壓縮,不過組成金屬骨骼的元素原子序列比較高,只是被擠掉了一個層級的電子,還有其它層級的核外電子作為支撐。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在水壓消失後,核外電子會被重新補上,然後容器骨骼的體積會重新恢復到常壓大小,而被壓縮成液態金屬氫的氫核,也會重新捕獲核外電子,恢復成原先的液態氫。

這種事情采集者們當然不會任由其發生,不然大費周章的把這些液氫沉入水底豈不是沒有意義了?

一段時間後,金屬骨骼與水底相接觸,此時的它是一個,水壓的力是全方向且均勻,因此還保持著球體的外觀結構,只是體積比原先小上了許多。

球體上沒有細胞,原先的那些細胞已經徹底的硬化為金屬骨骼,再被壓縮的金屬氫外部,以原先金屬骨骼為素材,重新構築了一個可以在常溫常壓下穩定存在的金屬骨骼容器。

而後,這個金屬球因為密度的關系,逐漸的陷落進水底的軟泥之中,不過這個‘軟泥’不是死物,它是活的,是許許多多的鈣質骨骼細胞組成的水底結構,它們會遵從生命場的指令,把這個裝滿了液態金屬氫的金屬骨骼容器推送給根莖,然後再通過肌肉推送,把容器送往地表。

這是一整個液態金屬氫形成的過程,固態金屬氫也是差不多的制造原理,只不過深度更深,水壓更大更恐怖,所以難度更高。

被制造出來的液態金屬氫,很快被采集者們給安排上,這是它們用於制造伽馬防護層的材料。

液態金屬氫被送往蜂巢加工。

液態金屬氫正如它的名字那樣,它是液態,不過這種狀態下它仍然是分子結構,只是這樣的結構比較特殊,是兩個質子核共用一個核外電子。

分子層次的結構,屬於采集者們有能力加工的範疇,為此住壓力,把金屬骨骼扁平化處理,液態金屬氫會被一同扁平化,

液態金屬氫的每一個分子結構,都會被整齊地排列,因為可活動的間隙剛好就是液氫分子的直徑,因此只能在二維方向上進行分子運動。

到了這一步就可以實行進一步的加工,不過這個加工步驟需要在水底進行,而且是比之前加工液態金屬氫的水底要更深的地方。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足夠的水壓形成固態金屬氫。

加工好的液態金屬氫並沒有被投入深井當中,而是被根莖送往地底,水壓的方向是全向性,這並不利於將液態金屬氫加工成一面扁平且密度極高的固態金屬氫,只會在固態金屬氫成型的時候被壓縮成一個球體結構,這不是采集者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方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直接送往水底,在水底的最底部承受壓力,因為是水底,水壓的力方向也就趨向於單向,以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個扁平化的固態金屬氫結構。

這樣的構想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是很有難度,因為水壓很大,這導致了水體密度高的驚人,只是普通的液態水卻形似膠體一般,水分子之間的間距非常的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集者們使用反物質形成強伽馬射線照射水體,破壞分子結構,制造大量帶電離子體,然後使用強電場進行排斥,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掉水底一部分的水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