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引力疊加與潮汐力

又是一段平靜的發展,恒星系統內二十顆行星,其中有十九顆被拆掉。

嗯?關於恒星系統內行星與行星之間的引力彼此影響的問題該怎麽解決?

確實,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十九顆行星被拆解導致的引力缺失會影響剩余下來那顆宜居星球上的生態圈。

而這種影響對於生態圈本身也是極其深遠,因為恒星系統內行星的質量絕大部分都轉移到了恒星附近,這也就導致引力疊加效應的出現,宜居星球所受到的引力,從一開始的藍矮星,變成了藍矮星外加上十九顆行星。

由於距離的緣故,這種疊加並不會達到星球撕裂那種程度,不過作用在星球本身的潮汐力確實是有增大,因此地表的生態圈會有影響。

這種影響以采集者的視角來說是沒什麽大不了,但對人類卻屬於嚴重的災難性現象,比如地震頻發、火山活躍、沿海海嘯、夏天下雪、赤道極光、地磁紊亂、雷暴氣候等等這類由於潮汐力變動而引發的異常現象。

生態圈是脆弱的,更別說是生態圈中的那些生物體,光是一個地磁紊亂就能間接導致大批量物種滅絕。

發生這些的前提是采集者們放任不管,任由生態圈中的生物自滅。

采集者們當然是不會放任不管,畢竟這樣一顆具備復雜生態圈的宜居星球是這樣的稀少,它們還準備留著作為觀察對象,怎麽可能放任其自滅?都自滅了還看什麽?

解決引力效應疊加的問題,對采集者們算不上是什麽太具挑戰性的事情,反引力它們做不到,但卻可以把引力疊加效應對宜居星球造成的影響給削減,從而達到消除引力疊加影響這一目的。

要根絕影響就首先需要知道,引力疊加效應是什麽,為什麽能做到這樣的地表災難。

所謂的引力疊加就是字面意思那樣,天體的引力發生了疊加,這種現象在雙恒星系統很明顯,就是當公轉行星與兩顆彼此吸引的恒星處於同一條直線上,此時兩顆恒星的引力線也會交疊在一起,便形成了引力疊加。

如果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並排成一條直線的話,也是會出現很明顯的引力疊加,地表面朝像排列星體的那一面,人們會很明顯的感覺到身體變輕,走起路來像是在月球漫步一般,而相反的一端,人們會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體重增加,長跑健將還沒走出幾步路就氣喘如牛,累的半死。

然後是潮汐力的形成,引力可以穿透十個維度,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遮蔽引力的傳播,因此引力可以穿透星球厚厚的地層,深入到內核當中。

只要一顆星球上存在著大量流體物質,也就可以受引力影響的情況下形成潮汐力,這流體物質並不是僅局限為液態水,也可以是流動性強的熔巖,任何可流動性物質都可以形成潮汐力,這只是引力在影響物質後的一種表現力罷了。

像諸如火山活躍、地震頻發、地磁變動這些,通過影響行星內部的熔巖流動來實現這些並不算太過困難。

所謂的潮汐力影響生態圈也就是這麽回事了。

所以只要把引力作用流體物質轉變形成的潮汐力給遏制住或者針對性的減小影響,宜居星球上的生態圈也就不會再受什麽太嚴重的影響。

根莖穿透地層,它們的目標是宜居星球的地底世界。

在深入到一千公裏深後,根莖停止再繼續向星球更深層次的力量介入進來,而是開始橫向並聯其他的根莖,從而形成一張包裹星球,形成規模空前的巨大根莖網絡。

這麽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削減地下熔巖流體對地表的影響,原理就和通過增大墻壁厚度來實現隔音差不多,只要地底靠近地表的穩定區域足夠厚,即便地底的潮汐力最終仍然會影響到地表,至少也不會再像處理前表現的那麽猛烈。

這是針對熔巖流動所表現出潮汐力的一種處理辦法,此外在地表人為性的開辟出一些缺口,用於釋放地核內部壓力,這樣的設計布局,也就可以避免星球內部能量的過度積壓。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采集者都對這個方案采取積極贊同的態度。

“我們為什麽不直接把星球的內核冷卻形成固態?這樣的話行星上肯定是不會再出現潮汐力。”

這是一勞永逸的想法,按照這個采集者的構思,它們完全可以把整個宜居星球的內部流態物質都轉變為固態物質,這樣就可以忽略掉星球內部的潮汐力作用,只需要思考該如何處理海洋潮汐力即可。

可這一想法,還是存在著一個嚴重缺陷。

“地磁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星球內核來解決,轉變為固態的話地磁會嚴重減弱,恒星風會將星球表面大氣圈會被吹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