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光年通訊(下)

“瑟琳人剛剛登上宇宙時的環形太空站你是知道的吧?”

聽聞同族這樣一提,采集者翻找記憶,很快便從記憶當中回憶到這個,在瑟琳人還仍然處於大國時代,諸國林立的時期,各國爭相探索宇宙,後來慢慢演變成共同集資建造大型太空站。

這個太空站為環形結構,就像一個輪胎一樣,它存在著諸多技術上的不成熟,因為仍處於太空技術發展的初期。

不過,有一樣卻是可以拿得出手,那就是太空站內部的生態自我維持系統,只要有陽光,那這個太空站就是另一個小型瑟琳。

只是這樣的大型太空站,在維護上卻是個沒辦法解決的難題,這就好比在海洋中不停地去維修一艘船,非常的麻煩。

同時這種太空站並不能生產資源,因此也就被帝國拋在一邊,把生態自我維持系統這些有用的技術運用到艦船上。

“這個我知道,就是那個利用離心力來替代引力的太空站,你提起這個做什麽?”

“把這個環形太空站豎起來,那就是一個面積很大的輪子,大量鋪設可以翻轉的擋光板,像這樣的輪子太空站制造出一萬座,設計好軌道讓它們排列成一個二維方陣,就能影響恒星外散的亮度。”

同族說明著自己之前提到的跨光年通訊的方法步驟。

采集者根據自己同族的描述,開始測算其中的可行性有多少,很快,它否決掉了同族的這一說法。

“不夠的,在恒星面前,那種環形太空站即便存在一萬座,那也不過是塵埃。”

恒星很大,大的離譜,至今為止采集者們拆掉所有行星去建設反物質巨構,沒有一個恒星系統的恒星被完全遮蔽,哪怕是質量最小的紅矮星。

對於遮蔽面積小這點,同族倒也不否認,但它有別的方案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確實是塵埃,但是一葉障目,葉子的面積雖然小,卻是可以遮蔽住一座大山,這些環形太空站不一定需要在距離恒星很近的地方,彼此之間雖然排列成方陣,但距離可以拉得很開,這樣同樣會導致恒星的光度下降。”

想了想,同族覺得舉例不足,又補充一句。

“前段時間,不是有一支拓荒的族群廣播發現疑似恒星建築嗎?”

“那是誤報,那個恒星系統柯伊伯帶的隕石量很密集,這些隕石遮蔽了恒星,公轉運動時讓恒星亮度忽明忽暗……你是說利用這個原理?”

就和日食月食差不多一樣的情況,只要距離足夠,一粒沙子都可以達到遮蔽光源的效果,在這個廣袤的宇宙中最不缺的就是大尺度的空間距離。

采集者雖然不聰明,但也並不算傻,它很快理解了自己同族的意思,同族則繼續著自己的說明。

“沒錯,這裏面的技術水平要求並不高,太空生態自循環、軌道電梯,也就只需要這兩個條件就能達成跨光年的信息傳遞。”

“可這樣的恒星遮蔽仍然不明顯,需要足夠精度的觀測才能讀取到恒星亮度變化中的信息……好吧,你說的沒錯,不討論信息接收的話,這確實是一種跨光年級別的信息傳遞方式,技術含量不高,消耗的能量也不多。”

話語說到最後,采集這不得不承認,同族所說的這種光年級別通訊方法真的非常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訊所需要的能量也不高,只是轉動鋪設在大型太空站上的反光板而已,轉動一些反光板能需要多少能量,更何況還有著恒星這個天然能量源,需要能量的話直接接通太陽能板不就可以了?

“對了,你剛剛想說什麽?”

同族這才想起采集者剛才似乎有話要說,兩者繼續剛才的話題,采集者回答。

“我想說,我們現在觀測宇宙的結果和理論上不相符,它不應該這樣安靜。”

“理論?什麽理論?”

同族疑惑了,它不理解采集者提出的理論是什麽。

采集者解釋起來。

“我們身處的這個河系推測年齡大概在一百三十五億年到一百三十八億年之間,這麽長的時間跨度,自然是會孕育出文明,而文明會不斷發展和擴張,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而這樣就衍生出了一個需求,那就是跨光年通訊,技術高的文明可以忽略,但只要技術上沒有開發出超光速的文明就必然是采用光速通訊,而光速通訊存在遞減,距離越遠能量需求越大,恒星這個天然能量源也就極大可能被利用起來作為通訊手段。”

“考慮到光速延遲,就算這些沒有超光速的文明哪天忽然集體消失了,他們文明的信息也會留存一段時間才會消失,最起碼七八萬年的時間。”

采集者的估值並不是毫無根據,這是考慮到一整個河系的半徑而給出的預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