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恒星資源開發任務(2)

“環?”

所有的采集者被這個概念所吸引,頻道內開始構建起恒星軌道環的物理模型,並不一定需要多麽強的結構性,只是恒星雲數量增多到一定程度後的升級版,當一個軌道內存在數量多到彼此接觸且速度恒定的物體後,這些物體便組合成了一個恒星尺度的環狀結構。

它的強度並不高,因為尺度太大了,只要有稍微強大的外力,比如人類的原子彈,就可以打破這個環的結構。

但即便是這樣,也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思路,值得采集者們深入思考的方案。

有采集者提出,“我們可以試著用無數的軌道環,將恒星包裹起來,利用率會比恒星雲更高,而且同樣不需要考慮緯度受力不均的問題。”

這樣的方式可以相當有效的規避掉自轉帶來的弊端,同時也可以比恒星雲方案獲取到的恒星資源更多。

然而,這樣並不能令采集者們感到滿意。

“這倒是個很理想的方案,不過距離我們的最終目標還是比較遙遠。”

突然間,有采集者興奮起來,它才頻道內喜悅的傾訴著自己的想法。

“我想到了!”

“我們可以試著結合環軌道的特性,讓恒星球在自轉運動的同時,還進行著翻滾運動,這樣就可以形成兩個垂直運動的軌道,以此對抗恒星引力。”

只要自轉的同時讓自轉軸的南北兩極也在運動轉圈,那豈不是就能夠避免離心力缺失的問題!——方案的提出者興奮的思考著。

可惜很快就被其他的同族潑了一盆冷水。

“……然而並不可行。”

“誒?為什麽?翻滾運動的話,無論是赤道還是自轉軸,應該都能獲得足夠的離心力才對。”

提出者很是費解,按照它的理解,恒星球應該已經不存在受力薄弱點的問題,每一個部位都可以得到足夠對抗恒星引力的離心力。

“確實是解決了恒星引力的問題,但恒星球是一個整體,按照你說描述的運動方式,恒星球上將會出現兩個離心圓環,這個圓環會彼此垂直在一起,這就導致了圓環交接的部位兩個力矩會使物質擠壓在一起,而到了兩個交接點的中間部位,又會出現一個拉伸力,接著到下一個交接點時,又是擠壓,恒星尺度的結構本來就脆弱,這樣的折騰勢必會導致恒星球自身發生撕裂。”

“相比之下,環因為彼此之間並不相連,始終都能保證離心力與恒星引力方向相對,不需要考慮兩個力矩的問題,每一個環自身便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離心環。”

很快,物理模型在頻道內被具象出來,那個將恒星包裹,通過自轉對抗離心力,同時又通過翻滾對抗自轉軸離心力的恒星球,正如反駁個體所描述的那樣,發生了撕裂。

但圓環派也沒有猖獗多久,很快也有個體反駁了它們的方案。

“軌道環也是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是什麽?”

反駁者道,“脆弱性,要想覆蓋整個恒星,需要的軌道環數量將會非常多,可這樣一來的問題就是,如果一個軌道環由於某些原因發生斷裂,環就會拋甩出去,將所有的軌道環全部打爛。”

“那對族群而言,將會是一場慘痛的損失。”

圓環的物理模型很快在頻道內具象出來,反駁者假設了一枚小隕石與恒星的眾多軌道環的其中一個發生碰撞,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場浩劫,一個軌道環的解體,隨即便在自轉力矩的作用下拋甩出去,而軌道環的尺度是恒星級,拋甩的距離非常遠,而其他軌道環又無法像衛星那樣進行軌道變動規避,因此便發生了碰撞,就好比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般,最終所有的軌道環全毀,無一幸存。

采集者們很快將這個令它們失望的方案拋棄掉,去找尋更高的方案。

“……所以,只有恒星雲是實際較為可行的方案?”

“貌似是這樣。”

“那恒星雲有進一步的利用率提升嗎?”

有個體問,在比較可行的方案上加以改造,也不失是一種好方法。

很快,有個體便回答了無法將數量進一步提升的原因。

“這樣就是極限了,在反物質巨構的數量達到一個上限數值,數量繼續增加就意味著彼此之間的引力擾動結合恒星引力,會形成一個多體系統,它們可能會彼此相撞。”

“我們可以拉開反物質巨構彼此之間的距離,以此來消除彼此引力間的擾動。”有采集者提出建議。

“可如果是那樣,反物質巨構的產能將會非常的低,我們應該清楚,反物質巨構合成反氫原子的正電子以及反質子,均來自於恒星,拉遠與恒星的距離,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正電子和反質子在未抵達反物質巨構的時候就已經湮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