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恒星資源開發任務(3)

“你想制造超新星爆發?”

即便是神經如此大條的采集者們,也是第一時間覺得提出這個方案的個體,精神有些不正常。

“不不不,我們可以利用磁場,將被黑洞引力捕獲的恒星物質給偏轉,這樣黑洞的質量就不會持續不斷的增加。”

方案的提出者急忙說明自己的想法,按照它的構思,黑洞因為公轉的離心力,始終不與恒星直接接觸,但黑洞的引力卻可以將恒星中的物質給拉扯出來,這種情況在宇宙中是很常見的天文現象。

甚至可以說,采集者們通過遠程觀測到的絕大部分黑洞,都是‘它們’正在進食恒星而顯露出蹤跡,不然就黑洞這樣的‘黑’實在是很難在宇宙背景中發現。

“黑洞奇點爆發了怎麽辦?”有個體提出質疑。

“不用擔心奇點爆發,黑洞的質量與壽命成正比,質量越大壽命越長,只要黑洞能達到恒星級別的質量,蒸發到無法維持自身形態的時間,起碼需要以億年為單位。”

關於這個問題,方案的提出者早就想好了應對方式,億年尺度的時間,完全足夠采集者們做任何事,哪怕那個時候族群還是沒有能力應付奇點爆發,也完全足夠族群撤離到相當遠的地方。

“那黑洞的質量從什麽地方獲取?”又有個體問。

“從恒星那裏獲取,它的質量是現成的,我們只需要負責制造出這樣一個黑洞,讓它以一個橢圓軌道圍繞著恒星運動,近日點的時候,會大量吸取恒星物質,遠日點的時候則不會,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黑洞吸取物質的控制。”

“可隨著黑洞質量的增加,這個軌道會越來越小。”

有個體擔憂黑洞會失控,隨著黑洞吞噬物質的增多,其本身的質量也會增加,如果在近日點一次性吞噬大量的恒星物質,且黑洞距離恒星又比較近,極有可能會就這樣墜落進恒星內部。

“所以我才說,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控制,這還需要結合另外的一部分,那就是在黑洞外面制造出一圈類似恒星球一樣的構造,因為黑洞體積小,因此就不需要建造大尺度的結構,微觀尺度的電磁力可以發揮出作用。”

方案的提出者說明著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它方案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那就是恒星物質的磁偏轉裝置,這樣的裝置會包裹住黑洞,使黑洞不再有機會吞噬到物質,被磁偏轉的恒星物質,會導入到另外一個裝置內降溫降速,等溫度和速度下降後,這些恒星物質就會成為可供族群使用的物質。

這就是它靈光一現,思考出來直接開采恒星中物質的方法!

“這可行嗎?”

很多采集者們都迷茫了,因為這個方案中涉及到黑洞這個玩意,光是聽起來就覺得不怎麽靠譜,畢竟黑洞給采集者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看到以後躲遠點。

“完全不可行。”有反駁者站了出來。

“還是回到了原來的那個問題上,自轉的同時進行翻滾運動,會造成球體的撕裂,在黑洞強大引力的作用下,這樣的撕裂效應只會比恒星上的更加明顯。”

針對這個問題,方案提出者說明著自己的的想法,它也想到了球體撕裂這一問題,因此便打算以另外一種形狀來應對黑洞的引力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三棱錐體的結構性,把引力給分散掉,這樣就沒問題了。”

因此結構小,電磁力的作用也就變得明顯了,利用從材料中的電磁力,把黑洞引力分攤成三股力,並轉移到離心力強的部位用於承擔,而非是直接依靠離心力薄弱的部位對抗黑洞引力。

“不用球體結構,而采用三棱錐?”

質疑者有些懵了,按照物理模型,三棱錐可不是什麽適合用於星體建設中的結構,方案提出者應該還不至於蠢到犯這樣的錯誤,它覺得還是有必要問清楚,以免自己理解錯了。

果然,方案的提出者重新說明自己想表達的東西,並非是什麽三棱錐結構,而是32面體結構。

“不,我是打算采用32面體的結構,圓球體的大體結構仍然是受力最均勻的狀態,但自轉導致的局部受力不均現象,則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我想到的方法就是將這種結構所受到的力分散開,分擔到其他受力更強的區域……”

這樣的結構,32面體的‘棱’會分攤到‘面’的力,只要巧妙的利用這一點,就可以實現將黑洞引力分攤,並轉移到離心力足夠強的部位。

然而,即便是如此,還是有個體反對。

“我反對!”

“為什麽?”方案提出者問。

反對者說明著它反對的理由。

“風險太大了,黑洞這樣極端的天體,其本身的質量與密度極其恐怖,在建造的過程中,只要它的運行軌道值發生哪怕一個千分點的誤差,都可能使其墜落進恒星,引發極其恐怖的災難,而且在軌道控制上,我們是很難控制吸取大量物質的黑洞該怎樣運動,因為質量太大了,想要推動這樣的星體所需要的能量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