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超光速巨構的構建

刺眼的光芒釋放,一個大型結構脫離超光速,出現在一個恒星系統內,這個結構正是共用同一個引力環的采集者集群。

進入恒星系統的采集者們,當即擴散出雷達波,對目的地恒星系統內部環境進行一番掃描。

一圈圈的雷達波以光速擴散,在數小時的時間裏完成對恒星系統環境的掃描,把各天體的信息反饋回采集者集群。

“四體恒星系統,行星數量為八,氣態星球有兩顆……”

“物質豐度比預計的要高很多,看來這個恒星系統,大概率是兩個雙恒星,或者一個單恒星與三恒星,合並形成的。”

“後者可能性更高,雙恒星系統的恒星質量過大,不適合形成過多的行星。”

“優先搜索衛星,這種低引力的星體,開采難度低,獲取資源也很快,我們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可以浪費。”

“已經選定好目標,距離我們當前距離大約有四光分。”

“出發!”

集群率領者發布指令,集群整體以光速朝著距離它們四光分的目的地行進。

與亞光速航行不同,這種利用時空扭曲來實現的光速航行,並不會造成尺縮效應,外界正常過去了多少時間,采集者們同樣也流逝多少時間,通過時間(t)X速度(V)=路程(s)的公式,預先計劃好它們要航行的距離。

四分鐘後,采集者們抵達氣態巨星的一顆衛星近軌。

集群朝著衛星投放下大量的肉塊狀生物體以及一個核聚變爐,投放出去的采集者們憑借自身的柔軟性完成在衛星上的著陸,原地開始構建起蜂巢,然後依托那個核聚變爐組成物質循環網絡,拆解和組合各種集群所需要的化學物質。

衛星上開掘出深坑,並在裏面加注不易凝結的混合溶液,借助液體壓強制造構建引力環所必須的液態金屬氫。

一座座生物火箭拔地而起,以液態甲烷等可燃物質作為燃料,運載著加工好的液態金屬氫及其他化學物質進入到宇宙中。

生物火箭在衛星近軌聚集並逐漸演化成八個大型肉塊,大型環裝結構在不斷漲縮的肉塊內孕育拼接,耗時五天構建出圓環雛形,預計最終完成的引力環,其規模會是采集者集群當前所使用的引力環的四倍體積。

在環狀軌道完工的第七天,采集者們給予環內的粒子能量進行加速,耗時三天,粒子加速圓環縮水二分之一,形成引力環。

隨後,八個引力環排成一列,組成一個長條圓柱陣列,並以引力環為基礎,構建超光速機制。

以地球時間計算,花了大概十四天的時間,采集者們終於完成了構建任務,可以超光速的壓強巨構被它們構建出來。

不過,采集者們還沒來得及過多慶祝,它們便觀測到了來自恒星的亮度變化。

這種恒星的亮度變化,采集者們再熟悉不過,這是死神的鐮刀,是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發的前兆!

“離開!”

集群率領者毫不猶豫的下令,衛星上的同族們沒有絲毫留戀的被拋棄掉,集群與完工沒多久的壓強巨構先後進入超光速,前往其他的恒星系統。

伴隨著四體恒星系統中一顆恒星的炸裂,恐怖的伽馬射線暴被釋放出來,在數小時內瓦解掉了除其他恒星外的一切星體,無論是大到行星,小到隕石,無一幸免。

沒有因為同類的死亡而傷感,采集者沒有人類的這一套,抵達新的恒星系統後,當即便開始熟悉恒星系統內的環境,然後進行資源的開采。

這一次有了壓強巨構,采集者們直奔向一顆氣態巨星,並在那顆氣態巨星的近軌上留下一個體積只有拳頭大的肉塊。

而後,集群前往恒星系統內的小行星帶,從那裏給肉塊不斷帶來大量的物質資源。

肉塊膨脹並構建成一個大型太空生物平台,從平台往下方的氣態巨星垂落下一根吸管,通過內在的聚變反應堆供能給生物泵,把氣態巨星的內在氣體給抽上來。

抽上來的氣體會經過細胞分揀提純,然後分門別類的輸送給壓強巨構。

得到氫氣的壓強巨構會把氫氣轉移至自己前端的引力環構成的管道裏,借助引力環的強引力,把氫氣壓縮成液態金屬氫。

同樣的,如果是氦氣,則會被送往引力環這裏壓縮成固態氦。

花了大概一周的時間,生產步入正軌,可以抽取氣態巨星氣體的氣態收集巨構也裝配上引力環,從而具備超光速能力。

集群則緊鑼密鼓的開始構建新的巨構。

生產的物資有很多,巨構的產能一直都很高效,但攜帶這些物資卻是個問題,所以采集者們構建起了儲存巨構,專門用來存儲物質資源的巨構。

構建這種生物巨構不像壓強巨構和氣態收集巨構那樣麻煩,它的內部結構並不復雜,只需要配備一套超光速器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