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李豪就是當年那個學生,孫老師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對這兩個字都產生心悸頭暈的反應,她回避一切看到這兩個字的機會。

而現在有人在問她這件事是不是和趙老師相關。

當年的事情,當年自己懷疑趙老師在裏面推動了事情的發展,欺負自己年輕,這種不堪隱蔽的想法,她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說過。

孫老師沒有勇氣回復那條信息,她甚至不敢問對方是誰。

好在對方沒有繼續再問下去。

她不想再卷入當年的這件事情裏面,一旦提起來,意味著要再一次把傷疤揭開,反反復復地去論證她到底有沒有逼死自己的學生,她本能地恐懼那段經歷,她已經承擔了一次了,不想再來一遍。

李尋沒有上帝視角,她不知道這背後還能如此復雜,也不知道一個老師在遇到那麽嚴重的事件後遭受的心理創傷。

這也跟收集到的資料有關系。

當年學校為了聲譽問題,便和家長私了,把整個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當年的資料裏面壓根沒有提到這個學生留了遺書,自然也不會提到遺書的內容。

李尋看到的資料上只是說高中的學習壓力過大,學生無法承受,才會選擇了這種方式,也只否認了校園暴力的存在。

一般邏輯,否認什麽就很有可能出現過這種輿論,所以李尋也只想到了可能當時提到的是校園暴力。

李尋沒有收到回復,於是她以為自己猜錯了。

她只能重新思考整個事情。

班上這兩天有些瘋,學校的住讀生周六下午放假,周日還是要上課。

大家對班主任的擔心依舊有,畢竟好幾天了,可也沒有耽擱大家在班會課上看電影的心。

還得是高中生,班會課上大家一起看恐怖片。

剛出的恐怖電影,國產校園恐怖電影,一大群人做主角,但名字都不需要記,因為很快就都要死了。

情節一驚一乍的,但不得不承認,很適合一大群人一起看。

大屏幕上,人死得特別快。

殺人跟切蘿蔔似的,同學們既害怕又興奮。

李尋的同學身體都快躲到李尋懷裏了,人還要看。

殺人哪有那麽容易,也就是電視上跟切蘿蔔差不多。

李尋沒有心思看電影,她思索著這兩天得把問題處理了才行。

如果找不到任何鐵證,事情就是三個方向——

要麽她媽沒控制住情緒,切蘿蔔了,呸,殺人了。

要麽就是趙老師認慫了,告訴她鐵證,她把人放了。

要麽被警察找到。

趙老師在等第三個可能,她在爭取第二個可能。

下午她再回去,家裏多出來了一個張阿姨。

張阿姨和她媽正在說話,見她進來立馬就不說了。

兩個人的眼睛都有些腫,很明顯就是哭過。

李尋心下一抿,太陽穴突突地跳。

張阿姨還在跟她打招呼:“尋尋回來了。”

“張阿姨好。”

她不動聲色地說道:“媽,我放點東西去地下室。”

“你要放什麽?我幫你拿下去。”李玉桂立馬接話。

李尋的目光卻放在張阿姨臉上,果不其然,她臉上一樣緊張。

她可不會覺得對方是發現了她媽媽的秘密,然後和她媽媽抱頭痛哭,並且幫她媽媽隱瞞。

所以,這兩個人是一夥的。

那……

等一下!

李尋之前沒有時間去管她媽怎麽把人弄回來的,只要沒被警察發現就行。

但現在多了同夥,事情就麻煩多了,就算她不讀法律也知道單人作案和多人作案的性質不一樣。

她腦子閃過許多的念頭,結果她媽媽還在看著她,還在等她說把什麽東西放到地下室去,她只能說道:“我本來想把舊書放下去,但又一想可能後面復習還要用到,還是放在上面吧。”

“那你回房間看書,一會兒就吃飯,我跟你張阿姨還有事情要聊。”

李尋回了房間,她哪裏有心情看書,趕緊搜索受害者的家屬信息,看看哪一個符合張阿姨。

時間太長了,受害者信息也不全,也沒有把家屬的全名放上來,畢竟是新聞媒體,基本上都是抓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比如說第一位受害者家屬爺爺自殺了,母親是音樂家,家裏很有錢之類的信息。

李尋在受害者家屬中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個張某,就是第一個受害者的媽媽。

照片很少,因為第一個受害者家屬的重心其實是在他爺爺身上。

但李尋還是在舊報紙網站上找到了有關的報道。

裏面有一個年輕女人的照片,漂亮優雅。

對方怎麽看怎麽不像外面這個張阿姨,張阿姨每天拉著垃圾桶去河裏洗,會偷懶不在當天晚上把垃圾桶送回去,而是帶回自己家,第二天一大早才送回學校。

李尋想到這裏,突然就明白她們怎麽做到把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