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報喜(第2/2頁)

“一會我和孩子他爹商量商量,”張氏就道,“看吧,這都到年根底下了。”

“可不,我看你們是走不開。這冬冷寒天的,路上也不好走。我給你們盯著,看這幾天誰往太倉那邊去,你們要是捎禮,就正好帶過去。”

“不知道老趙家還去不去人?”張氏就道。

“你這一說,我才想起來,還有他們家那。”吳王氏笑了兩聲,“我估摸著,他們應該會去人。現在,他們和太倉那邊,走的可挺近。”

“是挺近。”張氏點頭。

上次去給趙秀娥下奶、給連秀兒添箱,在張氏她們回來之後,趙家幾口人又在太倉住了好幾天,才回來的。而且大包、小包拿回了不少的東西,被人問起,趙家都說是趙秀娥給的。

回來之後,趙文才就忙活起來,逢人就說是給太倉的縣丞大人辦事。後來沒幾天,趙文才又往太倉去了一回。而且他並不是一個人去的,同行的還有兩輛馬車。一輛馬車裏坐的是周捕頭夫妻兩個,另一輛馬車裏,坐的是周捕頭的老丈人,原錦陽縣縣衙裏的一位師爺。

後來連蔓兒就聽見有人跟連守信和張氏學舌,說是趙文才跟人講,連縣丞掌管了太倉的刑獄,身邊卻沒有熟悉刑獄事務的親信,趙文才為連縣丞分憂,尋找人才。

這人才就是趙家隔壁周家的兒子周捕頭,周捕頭的老丈人,據說就是錦陽縣有名的刀筆師爺,在刑獄事務裏打滾了半輩子,是個十分老道的萬事通,堪稱衙門裏的老油子。

趙文才介紹去的人,那自然是要跟連守義親近的。這是不是說,連守義對於連守仁的衙門事務,涉入的很深那。甚至趙秀娥,會不會因此也有了某種發言權那?

連蔓兒覺得,這都很有可能。連守義早就盼著憑借連守仁做有權有錢的大老爺,而趙秀娥自詡有才幹,那可是從來不肯落於人後的。

不過,對於周捕頭和他的師爺老丈人就此放棄了本縣的差事,去那幾百裏外,人生地不熟的太倉,連蔓兒覺得有些奇怪。

“都說做生不如做熟,”這個問題,連蔓兒還曾問過吳玉貴和吳家興,“他們怎麽就願意?”

“當然是因為那邊許下了好處啊。”吳玉貴當時笑著答,“這馮師爺在這邊,只是好幾個師爺中的一位,周捕頭,其實就是個班頭。到了那邊,作為你大伯的親信,這馮師爺就是師爺裏的第一把交椅了,周捕頭,應該是奔著總捕頭的位置去的。”

那次趙文才從太倉回來,也沒空著手,依舊是大包小包的東西。而且,還有傳言,趙文才的兒子要去太倉,說是趙秀娥幫著在衙門裏給找了個好事由。

趙家跟太倉那邊走的這麽近,三郎成親,看來他們肯定會去。

說完了三郎的事,吳王氏看著張氏,就有些欲言又止。

“是不是還有啥別的事?”張氏就問,“不管是啥,你盡管說。咱們兩家人,還有啥事是不能說的。”

“這倒是,”吳王氏笑了笑,“就是這個事,也是聽說,不知道真假。”

“說說唄,咱就當嘮閑嗑。你放心,我心裏都有數,咱哪說哪了。”張氏就道。

“那我就說了,……那個英子,是不是去太倉了?”吳王氏沒說是什麽事,反而先問張氏。

“對,就我們回來的那天。要說,這個丫頭也聽能夠兒的。”張氏道。

“可不,”吳王氏撇了撇嘴,“我聽說啊,這個英子,讓你們老太太做主,給了縣丞大老爺了。”

“啥?”張氏正喝水,聽了這話,驚的差一點嗆住,“這是……把他大伯娘給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