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第2/13頁)

“現在可不是北平打仗的時候,爹爹身在刑部,非兵部,算是半個文官呢!您想要怎樣處理?”

“蒙古韃子給臉不要臉,打!”

“可那帖木兒大汗已於行軍途中病逝了,蒙古軍也已收兵。”朱明月指著最中間那一行,上面很清楚地寫著。

朱能一拍腦門,“對了,太生氣,給忘了。”

“前一位刑部尚書如何說?”

“前任?前任早被打發回家種地去了。”

“那皇上呢,皇上怎麽說的?”

朱能歪著腦袋想了想,“皇上讓我……讓我主要查辦那些地方官,抓出幾個來負責。然後就是如何防禦北平,做到長治久安。”

皇上的一字一句猶言在耳,尤其是改元“永樂”後,沒多久就被蒙古軍給搶掠了,不查,實在不足以安天下。

“起初這事兒並沒交到刑部,只是在上朝時,皇上一聲聲地問,底下大臣就是不吱聲,氣得皇上當時就摔了奏冊……”

朱能回憶著當時的情景,不由得連聲嘖嘖。這時候,朱明月放下手中的文書,轉身走到殿門口,把兩扇門扉都給掩上了。

“爹爹覺得是朝臣們明哲保身?”

朱能冷哼道:“不然呢?”

朱明月道:“朝臣們明哲保身,同殿稱臣的原北軍也是?”

朱能癟著嘴道:“他們不是,但他們也沒有表示。這倒是挺稀罕的……”

“爹爹,事凡追查,必要追根溯源。朝堂上群臣緘默,若非情由難堪,怎會無一人開口?”朱明月忽然覺得今日來對了。

朱能一愣:“什麽情由難堪?”

朱明月道:“爹爹難道沒想過,遼東防禦為何如此之弱?朝臣們之所以不說話,莫不是因為他們都清楚地知道,造成遼東讓蒙古軍隊猶入無人之境的原因,並非地方指揮使辦事不力。正是……”

“是皇上自己的原因呢!”

“皇上?”

朱能渾身一震,更加驚愣的同時,下意識地往門口望了一眼,發現女兒早就把門關上了。

“爹爹可還記得,太祖爺當年為何要將幾位王爺分封到各地?”

“屏藩。”朱能道。

“沒錯,正是戍邊屏藩,就在北方這一帶。”朱明月指了指桌案上的疆域布防圖,“當年由寧王和燕王受命駐紮重兵防守,乃是為了抵禦蒙古。可隨後的一場靖難,燕軍大營一路往南開拔到了應天府;另一位鎮守大將寧王的部眾則皆被燕軍收編。再後來,北軍紮根都城,寧王被徙居至江西南昌府。自此,這北方之防,有,便等於無。”

朱能聽著女兒的言辭,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片刻,又聽她低聲道:“哪裏是朝臣們閉口拆台,是根本沒法說、不敢說。”

北平布防空虛,正是因為皇上自己離開了鎮守藩邸,跑到應天府裏推翻建文做了皇帝。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當年太祖爺之命,說得嚴重些,更是“忤逆祖宗”,一旦深究起來,又會延伸到“謀朝篡位、帝統不正”上。朝臣們各個心明眼亮,誰敢站出來多這個嘴?

“乖乖,若不是把閨女你找來,明天上朝,我還指不定要怎麽胡言呢!”朱能瞠目結舌,一時半刻都沒緩過來。

朱明月嘆道:“爹爹,廟堂不比中軍大帳,一言一行都需謹慎才是。”

朱能垂頭喪氣地抓著那幾道文書,皺眉犯起愁,“不說不行,可說又說不得。皇上只給刑部三天時間,逾期必罰。這可如何是好?”

此刻換作其他人,首先想的,定然是將幾個遼東的地方官捉拿起來嚴懲,將自己撇出去。

“詔命下到刑部之後,就沒有官員給爹爹出主意?”朱明月問。

朱能忿忿地說道:“那些人,就恨不能趕緊抓幾個來頂包!”

朱明月在意料之中,心裏面仍是湧出一絲喟然。忽地就想到,是否正是深知爹爹這般秉性,皇上才會放心將此事交給刑部。

“此事說難辦也真是難辦,”朱明月道,“但並非沒有應對的法子。”

朱能眼睛一亮,“月兒,你有辦法?”

朱明月道:“爹爹可還記得一個人、一件事?”

朱能茫然地看著她,朱明月給他倒了杯茶,提醒道:“年節正月十三的時候,李尚書不是提出過一個建議嗎?”

朱能摸著腦袋,跟著去回想,正月十三,皇上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宮,當時君臣們相聚一堂,的確是有一個叫李至剛的禮部尚書,提及北平是皇上承運龍興之地,並建議皇上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設一個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為京都。

“李尚書倒是有這麽一說,皇上龍顏大悅,當即就下令將北平作為王朝第二個京都,並下聖旨昭告天下。可這與北平的防務有何關聯?”朱能問道。

“若猜得不錯,皇上應該是早有……早有‘遷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