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前路漫漫(第3/3頁)

甚至先皇還打了實例,說起被儒生推崇至極的聖人。

比如說儒家的始祖孔夫子,他的思想的確是有閃亮的地方,但所做過的事情都稱得上是聖人,那是明顯在誇大。

事實上,孔夫子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加理論家。

但他一生中為官的時間,並不怎麽長,甚至因為和國君理念不和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故國。

所以說四書五經更多是理論,畢竟要聯系實際,才能知道是好?是壞?

皇帝登基之後,知道對儒家必須支持,因為這是基石。

但真正皇朝要走下去的話,那麽兵家、法家、縱橫家的精華都要有,集百家之長。

幸而因為李哲軒一案,拔了蘿蔔帶起泥,朝中大臣們不少人都是自身難保,沒有心情和皇帝對著幹,所以皇帝的想法竟然開始實行。

當然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一步步來,所以改的並不多。

而余穎這時候正盯著李家,因為李家的事犯了之後,皇帝就派人把其他李家人都抓了回來。

其實李哲軒所在的家族,一直沒有分家,人口也不少,當官的人也有。

但大部分李家人,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

畢竟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所以就是有時候他們一家人十幾年不見,也是有的。

那麽他們是真的有人不知道其中的貓膩,還一直以為李哲軒的妻子,就是名正言順的蕭大娘子。

等到被抓起來,才知道還有這一說法,不少人心裏就一涼。

不少李家人知道蕭家所告的說法後,氣得要炸了,說什麽不能分家,好嗎,現在讓人一鍋端了。

於是和李哲軒父母一輩的李家人,就追問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而李哲軒父母他們兩個現在也是心驚膽戰的,其實這整件事,是蚨嫣然開的頭,然後李哲軒同意,等到弄死原主後,才稟告兩個老的。

只是那時候知道也晚了,他們只能是幫著兒子掩飾,打算把整個事情都掩住,絕口不提。

甚至李母還打算找人,想要鎮壓原主的靈魂,在她看來,既然蕭大娘子已經嫁進李家,不管是人,還是鬼,都是李家說了算。

說起來,當初蕭家不給兒媳嫁妝裏的出息時,李母還想著鬧一場,還是李父知道,自家怎麽說是理虧,而且李哲軒也知道還是不要招惹蕭唯松,就裝作不知道蕭家的動作。

而今被抓了起來,李母是勃然大怒,在嘴巴裏罵罵咧咧的。

於是不少李家人知道之後,感覺羞愧至極。把人家大娘子給弄死了,還想著要死人的嫁妝出息,這臉都多大?

怨不得李哲軒、蚨嫣然他們兩個人敢這麽幹,原來根都在這裏。

於是很多李家人都要分家,就是死了也不願意和李哲軒父母一個宗裏。

事實上,皇帝曾經問過蕭唯松,是不是打算弄死所有的李家人?

蕭唯松並沒有這種想法,反而希望把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李家人,從事件裏摘出來,畢竟人不應該為從來就沒有做過的事背鍋。

就如同曾經的蕭唯松,明明算是一個普通人家,卻總是有人用出身攻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