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民生(第2/3頁)

要是大家都像是譚鐵頭一樣,不上茶館來,只怕小二的工錢都發不出來。

時間久了,只怕是茶館就會開不下去。

像小二一樣,該怎麽活下去?

剛才唐王的問話裏,已經知道小二一家人,都是依靠他的工錢生活。

看著小二下去後,唐王才把這個情況說給談禦史,而談禦史整個人都不好了。

啥?要是顧客都不上門消費,只怕是茶館就開不下去,那麽會有不少人沒有掙錢的地方。

比如說茶館裏的小二,茶博士、茶館老板等,一個個都會失去飯碗。

談禦史有心說,大家改行就是,都去種田,也可以活下去。

就見唐王翻了個白眼,問:有那麽多的土地嗎?

這個問題讓談禦史卡殼。

唐王又是翻白眼。

現在的土地大都是有主的。

沒主的很少,就是出現很快就會被買走。

要是有更多的人進場搶購土地,只會造成哄搶土地。

而哄搶的下場是什麽?造成土地的價格更高,會有更多的麻煩。

另外,拋開土地上的爭端。

再往深裏講,茶葉運過來,需要人力物力。

這中間也是有人掙錢的。

還有做小食的,也是一波。

就連茶農弄出來的茶葉,要是沒有人購買,也是生活無著。

難道讓茶農也把茶山刨掉,改成種糧食,然後都變成窮光蛋?

聽完這些後,談禦史整個人都不好,他感覺到了一種三觀崩的感覺。

他以前特別看不慣,喜歡花大把錢的人。

比如說,穿的戴的像是唐王的人,都是看不上。

現在聽唐王一說,合著喜歡花錢的人,也不全是負面的。

唐王說:要是人家的銀子來的很正當,為什麽不讓人家吃好點,喝好點?

難道有錢人就應該把自己家的錢財,都拿出來和別人共享,才正確?才好嗎?

談禦史聽了之後,心裏是有些迷糊。

但還是知道,不是自己的錢財,不能惦記著。

他坐在那裏,思索了良久,還是唐王派人把他送回自己家。

經過這一次的交談,他還是很執拗,但性子有所變化。

再也不會因為別人穿的好,就大為光火。

對余穎的事情,談禦史是偃旗息鼓。

並沒有接著彈劾。

唐王知道後,對余穎更加是佩服。

對京城發生的一切,余穎倒是早就有所準備的。

在奏折送到皇帝身邊時,唐王已經得到了更詳細的過程。

余穎提到自己之所以出戰的緣由:那個縣城是她到了後,才一點點變好。

它從一個小小的小鎮,變成縣城,對於整個縣城的人來說,它是一點點從無到有。

此外,縣城外小山上的可是有百味書院,那裏還有很多很多書院的學生。

這裏面有可能出現出現的新思想,說不定會有牛人出現。

不把那一幫海盜打垮,書院就開不下去。

這一點是絕對不可以忍的。

經過這一戰,她打算專門開一門課,專講軍事史。

讓學生們學會怎麽在混亂的時候,好好保存自己活下去。

講述以上幾點情況外,她請唐王注意一下京城裏的輿論方向。

她只想著在縣城這裏好好地教書,種種田。

不想著名聲大振,

也不想背上牝雞司晨的名頭。

剛剛接到這封信時,唐王還因為余穎是在開玩笑。

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不世之功。

啥牝雞司晨?

然而事實證明余穎的想法很對。

唐王特煩自己做不了,還喜歡在戰後嗶嗶個不停的人,有本事你行你上。

說這話的人,就應該把他們扔在戰場上,讓他們去平定強盜強人。別說什麽做不了,難道意見都不可以提?

好在是陰差陽錯把鐵頭禦史搞定,唐王倒是輕松下來,再見到談禦史倒是可以打個招呼。

為此皇帝還特意留心了一下,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

他後來就找來唐王問:“為什麽會想到和談禦史說這些事情?你不是看不上他嗎?”

“陛下,臣到現在也不可能和他成為朋友,因為我們之間思想理念差得太多。”

“但談禦史別的不怎麽可取,只有一點令臣佩服。”唐王說。

“哦?是他一直只用俸祿?”

“嗯,能做到這一點很難的。”

“因為周圍的人都在想著過的更好,唯獨他一直是丁點好處都不收,這一點很難。”

“是不是你做不到?”皇帝說。

“是!臣喜歡錦衣美食,要是讓我去當他那樣的官,怎麽也做不到。”

“要是臣是談禦史,一定會想在合法的情況下發家,這就是我和他理念不同。”

哈哈哈,皇帝有些失笑。

唐王這人的確是喜歡美食。

家裏的廚師,一個個都是開動腦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