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孫氏之謀

孫洵進來卻是高冠博帶、儀度堂皇, 鄭重一禮:“下官拜見都護大人、司州大人。”

這一個十分瀟灑風度的見禮之後,他竟向嶽欣然再次一禮:“司州大人, 今次公審之後, 都護府法度既立,下官奏請大人恢復都護府轄下諸政要事, 好叫亭州大地重回常軌,導正諸儀。”

說著,他雙手呈上了一封文書, 嶽欣然微微揚眉,接過來打開,邊聽孫洵昂然陳述道:“李楊二賊伏誅,則都護府轄下生民皆知法度秩序之事,籍此之機, 司州大人可召見諸郡官吏, 重申政事, 降下嘉令,以立都護府威望。”

黃雲龍與鄧康皆覺得有些訝異,因為孫洵這個提議, 竟然十分合理。如今的鎮北都護府,雖然說是都護府, 但除了朝廷那一封聖旨, 都護府之令根本出不了亭州城,司州大人若要辦什麽事,除了半個都官系統, 想要諸郡官員買賬卻十分艱難。

借著公審李楊二人之機,召集所有官員齊聚都護府,重申法律、頒布政令,這相當於是將整個亭州的官僚體系正兒八經納入都護府,屆時,必能保證都護府的政令在整個亭州運轉通暢,確實是令都護府走上正軌的好法子。更重要的是,這是孫洵提出來的建議,有他在,便可借助孫氏在整個亭州的威望,還用擔心諸郡官吏不來嗎?

這非但是好事,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一時間,這個提議令場中諸人神色各異。

嶽欣然面上未見太多喜色,她的手微微一頓:“重申政事,降下嘉令?確是好提議……那依孫簿曹之見,政將何依?令將安行?”

孫洵從容道:“都護大人、司州大人容稟,依下官之見,政令通暢之後,都護府政事的當務之急乃是流民,如今亭州城就已然流民眾多,更兼二賊帳中亦多被劫掠的百姓,僅靠以工代賑,一則於都護府糧倉未免壓力太大,絕非持久之計;二來,百姓過久離開耕田,拋費春時,亦不利於今歲秋收,時日若再長一些,不免又將致使今秋歉收,三則,百姓失地遊離,人心必亂,長此以往,亭州如何能恢復元氣!”

嶽欣然點頭道:“孫大人所言甚是,你既已思慮這般周全,想必已有高見?”

孫洵拈須笑道:“高見確是不敢當,下官所說不過是這些年的一些經驗之談。百姓流離漂泊,絕非長策,既如此,何不令他們各歸原籍?屆時諸郡縣官吏皆各從其職,責令他們撫民安民,勿誤耕時便好。”

黃雲龍聽得瞠目結舌,就是鄧康也覺得太過荒唐:“孫簿曹,百姓流離漂泊,乃是因為在家鄉缺糧少食,強令回到原籍,豈能解決他們裹腹之難?若要硬逼,豈非逼著他們回鄉餓死?!”

孫洵瞥了鄧康一眼,兀自含笑:“鄧大人所言未免太過偏頗,依下官所掌簿錄所載,去歲堅壁清野,受創最劇為沙澤、徑山二郡,余下六郡,如亭豐、亭陽與亭岱三郡,四成田地未有出產,剩余六成的田地……去歲可是豐年,”孫洵將出產的各項數據賬目一報,篤定地判斷道:“其出產裹腹絕計無虞,至於雍安、雍陽、雍如三郡,離北狄鐵蹄尚遠,堅壁清野亦未波及,米糧皆在,如何不能養活流民?反倒叫他們背井離鄉、徒給都護府的糧倉增負?”

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正常情形下,官府確實也是這般處置的,流民四處遊蕩,乃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一經發現,多半就是遣送原籍,由其戶籍所在的郡縣負責撫民安民,落實賑災與生計之事。

鄧康總覺得其中有問題,若是可以在原籍解決,哪個百姓會願意背井離鄉,往亭州城而來,這是他判斷的直覺,可孫洵的建議他又不知該從何反駁,一時間竟有些結巴起來:“但……”

孫洵卻是一派君子風度地耐心看向鄧康道:“鄧大人,即使流民之中,如還有沙澤、徑山二郡之民,亦可遣往其他郡,若亭豐、亭陽與亭岱三郡不堪其負,盡可引往雍安、雍陽、雍如三郡,鄧大人若是不信,盡可問司州大人,數日前,我與司州大人在桃源縣匆匆一晤,彼處春耕繁忙的情形,司州大人是見過的。

若不令百姓重歸那般的場景,卻叫他們在這亭州城下拋費光陰,豈非兩廂耽誤?鄧大人若是還不相信,我敢以項上官帽保證,絕不會餓死一個百姓。”

最後一句話,當真是擲地有聲,鄧康也想不出該如何駁他了。更何況,他那番話裏,言之鑿鑿,就像嶽欣然親見桃源縣的情形,也必然同意他的判斷一般。

而劉靖宇卻是搶著道:“司州大人,孫大人,亭豐、亭陽與亭岱三郡縱使余糧不多,必也能安置百姓,此時艱難一些,到得夏時,山林間也有出產,必能過此難關。”

孫洵瞧了劉靖宇一眼,二人眼神一觸即分,皆是不動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