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2/2頁)

南中的問題,跟嶺南的問題一樣,都是如何治理的問題。

派官就要派兵,派兵就要自己負責糧食。

糧食的途徑就兩種,要麽由外部運輸補充,這是個得不償失的行為;再要麽軍屯,軍屯會侵占土人眼裏‘自古以來祖先傳下來的神聖土地’,會激發矛盾,導致戰爭。

同理,從土民那裏征集糧食,也會刺激土民反抗情緒。

派官不派兵,就無法治理、約束土民,甚至土民爆發矛盾,會來殺官出氣,不利於朝野輿論。

所以南中、嶺南問題拖了兩漢四百年,始終無法解決。

現在田信采取了最為強硬的態度,乘著土民各部還沒反應過來,也沒認知到田信各種措施的深遠意義,依舊稀裏糊塗被田信威名震懾的時候,田信卻在用心搓著吊頸繩,要把一切問題的來源……也就是土人給勒死。

留下的只會有封君、漢僮、歸化漢人,以及軍功晉升提拔的士家。

一個士家,最少能提供一個全副武裝的武士,以及扈從、奴仆十幾人。

只要封君、士家建設到位,為了獲取軍功、封邑、人口,這些人會主動向外擴展,將一切土民強行納入開化的光環內。

嶺南終究有一個粵江,有龐大,幾乎貫通各處的水運體系在,給了田信武力蠶食各部的客觀條件。

可南中有什麽?

群山峻嶺地勢高聳,以至於河流落差極大,雖然河水流量充足,卻很少有適合水運的航道。

何況田信本人能身先士卒,處處奔波,以迅雷之勢打崩一個又一個敢於反抗的土民部落,使嶺南土民處於忌憚、敬畏狀態中,時間久了自然會順服,會學會適應田信,變成田信想要的形狀。

南中這裏既無便捷、強化人力、物力互動的水運航道,也無田信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

所以嶺南能施行的治理方略,無法在南中施展。

出於彼此的尊重,諸葛亮也書寫一公一私兩封信,由嗣子諸葛喬攜帶,走荊州繞路送往嶺南。

反正南中之戰不急於一時,妄想速戰速勝,反而會受困於南中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