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

鄴都,隨著漢室朝廷內部的形勢發展,直接影響到了魏國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曹叡放棄對漢室臣服、稱藩的幻想,在第一時間繼位稱帝,以穩定人心。

其次是漢室內部不再是以北伐為重心,而是以維持內外穩定,做權力交接為重心。意味著對魏國戰爭的緩解,因此鎮軍大將軍陳群率部分河北籍貫的軍隊返回鄴都,並準備移鎮薊縣,與司馬懿搞搭档。

到底是怎樣一種搭档,當世人都是看得著的。

最後影響到的是距離最遠的司馬懿……事情就是這麽離奇,北府、魏國、漢軍三方動員幾乎五六十萬規模的戰爭,極有可能發展為三國混戰的局勢,硬是刹車、停滯下來。

北府與漢室朝廷需要時間融合,魏國朝廷需要轉過身來收拾占據遼東的司馬懿。

作為即將被大魏收拾的邊軍大帥,司馬懿有苦難言。

誰能想象,以氣節剛烈雄壯稱著於世的漢室老臣竟然會放棄內戰?

司馬懿如何想也只有司馬懿自己清楚,這種時刻大魏君臣需要防範的是司馬懿無底線的向北府、漢室倒戈。

如何防止這件事情,才是魏國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漢室、北府整合力量,融為一體,再發動北伐戰爭,那勢必就是大魏的亡國之戰;為增加大魏國力,也應該把司馬懿麾下的邊軍、主力騎軍盡可能和平、完整的收攏,為國家、集體所有。

自鎮軍大將軍陳群返回鄴都以來,魏國君臣就各種單獨奏對、禦前集議,以統合意見。

因此形勢越發的明朗,不難發現眼前這種即將停戰的形勢……其實是很有利於魏國的。

原因大概有三個,第一是自漢中決戰以來的十年時間裏,魏國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狀態,根本沒有時間整編新軍、收拾散亂的人心。不斷的戰敗,不斷累積的低沉士氣,給魏軍精神面貌造成了巨大的包袱。

每遇戰,吏士沮喪皆無戰心,若不是有強制的人質措施,前線軍隊早就瓦解了。

連續十年的戰敗、苦撐,魏人吏士的精神狀態很是疲憊,急需要休整,過幾年正常的生活。

好在這些年的戰爭始終沒有對河北腹心區域造成破壞,甚至因為司馬懿兼並中、東部鮮卑諸胡,給河北輸送了充足的牛馬畜力,再加上三年前的改制,解放了許多士家的生產力,使河北地區依舊有遠勝中原的戰爭潛力。

漢室戰爭潛力最高的是益州,其次荊湘,再次關隴……而戰鬥力是反過來的。可如果是防守戰,誰的戰爭潛力高,誰守住對方第一波攻擊,那就要開始比拼國力。

河北潛力比中原高,這就意味著中原漢軍組成的集群若不能順利推進,那勢必在今後的對峙中因糧秣不足,以及別的一些問題主動退軍。

而每一次無功而返的軍事行動,都是對己方人心、國力的巨大傷害。

從地區底蘊來說,河北不怕中原方面的漢軍。

而更遠的漢軍人力、物力,想要運輸補充到中原……這種運輸損耗是非常驚人的,而魏國正是當年為了爭贏漢中決戰,才發動了全國範圍的動員。

後來戰事不順,又想著搬空漢中,直接導致關中、南陽的物資、人力被遷移人口一事給消耗一空。

南陽物資空了,曹仁要南征關羽就食於敵;襄樊戰局崩了,曹操退回長安的軍隊想要馳援襄樊卻因為缺乏補給,以及本身勞頓的原因無法成行。

所以戰局發展到眼前這一步,益州、荊湘、江東的人力、物力很難在支援漢軍的黃河沿線戰場。

運輸成本太高了,得不償失;除非長年累月的休養,細水長流的向黃河沿線輸送糧秣,集結物力、兵力,做戰前儲備。

因此,得到寶貴的三五年時間休養生息,魏國君臣有信心鞏固疆域,禦敵於外。

第二個原因是長時間的外部和平,魏國可以從容調整內部日益突出的各種失控問題。

正是因為各種失控、力不從心,才有了各種詭異的戰局。

至於第三個原因則跟魏國老臣有關……大家投降漢室朝廷,肯定都沒好下場。

可如果拖到漢室朝廷、北府融合唯一的時候,到那時五十步別笑百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亂世飄零人,誰也不要在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誰。

為了有一個體面的歸宿,魏國老臣們會齊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這種君臣齊心的局面,自然是固若金湯。

總之,曹叡很有信心……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順利把司馬懿為首的失控邊軍拉回來。

在陳群即將北上薊縣,去堵司馬懿歸路的時候,曹叡舉行公卿集議。

他端坐上首形貌俊逸爽朗,下面的公卿重臣皆神色恭敬……終究是武皇帝選中的未來繼承人,從手段、心態上來說,曹叡資質要比曹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