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馬皇後

朱元璋回來了,他這次回來自然也是有事。他之前去了一趟長安,原本打算遷都長安的,結果一看,心都涼了!

長安如今這個情況,其實是比較糟糕的,風沙很大,人口也不夠多,幾經戰亂之後,長安城如今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萬國朝貢的長安城了。最重要的是,這裏的土地不夠肥沃,朱元璋是鳳陽人,他從小就受夠了家鄉人年年逃荒的事情,如今一看,長安附近居然也差不多,這種地方,哪裏養得活多少人口呢?

朱元璋不得不打消了遷都長安的主意,大都被攻占之後,又有人建議他遷都大都,不過朱元璋心裏頭也有些想法,大都幾代都是胡人的都城,這讓朱元璋覺得有些不舒服,他琢磨了一番之後,決定回來跟舒雲商議一下。

舒雲幾乎是條件反射地說道:“當然是大都啦!”舒雲那個時代,都已經習慣了京城就在北邊了好不好!說實話,應天作為都城雖說也可以,但是,這裏太過繁華富庶了,時間長了,也會消磨志氣。

當然,其實北方也有北方的壞處,比如說氣候不夠好,那邊還容易地震,也有沙塵暴什麽的,不過,那些是可以改變的,舒雲覺得,趁著現在,完全可以慢慢恢復植被和綠化,現在沙漠化沒有那麽嚴重,自己有生之年還是可以實現青山綠水的。

朱元璋頓時一愣:“我以為,你會喜歡南方!”

舒雲搖了搖頭,說道:“我看史書,定都應天的朝代雖說不少,但是卻總是偏安一隅,就算一開始有北伐之心,慢慢也被消磨。草原上,從狄戎到如今的蒙古,一胡滅,又有新胡生,應天這邊終究太遠了,若是胡人有什麽異動,都不能及時反應!最重要的是,江南百姓之前之所以一心北伐,是因為有切膚之痛,可是,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呢?”

朱元璋聽著,也是默然了!舒雲喜歡給朱標講史書,朱元璋史書也看得很多,偏安一隅的朝廷很多,但是,真正北伐成功的,果然一個也沒有。

三國的時候,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就是魏國,蜀國北伐不光沒成功,還幾乎耗盡了國力,東吳那會兒幹脆認命了。東晉喊著北伐了那麽多年,最後一直到滅國,都沒什麽動靜,劉裕北伐也是半途而廢,南北朝那會兒,南朝即便是國力強盛的時候,北伐也沒成功過,楊廣放棄了關中,退居江都之後也亡國了,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就更別提了,南邊的幾個小國家,最晚亡國的也就是南唐了!等到南宋更別提了,一提就讓人窩火。

這麽一想,朱元璋也是悚然一驚,沒錯了,南人雖說不能說是荏弱,但是日子過得太滋潤,他們在自身沒有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是真的沒多少勇武之心的。

“秀秀說得是,果然應天這裏,不適合做京城!”朱元璋想想,又覺得江南這邊這麽有錢,放棄這邊,那些奸詐的商人會不會搞事啊,不過想想朱元璋又覺得自個多心了,怕什麽,誰敢搞事,就讓他們試試自個的刀夠不夠鋒利!

朱元璋想想還是有些不甘心,不過最後只能安慰自己,大都雖說是韃子的都城,但是從遼人開始,就幾代經營,那邊皇宮什麽的,都是現成的,不像是應天這邊,回頭還得大興土木。

不過,朱元璋還是琢磨著,回頭還得找劉基問一下,劉基對於風水堪輿什麽的頗為擅長,得問問他,到底將帝都定在什麽地方比較好。

風水這種事情,要說科學,也挺科學的,無非就是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至於說什麽王氣,龍氣這種事情,舒雲還真是搞不清楚。只是,國運這種事情,舒雲覺得其實還是與國力有關,政通人和,安居樂業,國運自然不會差,要是民不聊生,那麽,再好的風水又有什麽用呢!

之前朱元璋一時興起,想要建都鳳陽,就是被劉基勸阻的,鳳陽這種地方,壓根就沒有建都的條件啊,地方小,窮,人口數量也不多,這種地方做國都,立馬就將大明的档次拉低了。

劉基是元朝的進士,當過好幾次官,這對他來說,其實也算是一個汙點,朱元璋稱帝之後,劉基也就是被封了一個誠意伯,當然,其實這已經算是不錯了,因為劉基沒有真正的戰功,他之前就是個謀士,要不是幾次謀略都頗為中肯有效,這個伯位也是下不來的。

實際上,因為舒雲的存在,真正受到影響的反而是李善長,李善長原本在朱元璋那裏的定位就是蕭何一樣的人物,原本朱元璋對外征戰,梳理內政什麽的,大多都依賴於李善長,這也導致了李善長編織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各種親戚,同鄉什麽的,都被李善長安插到了不同的位置上,這才是後來他的取死之道。

問題是,比起李善長來,舒雲上輩子雖說不是搞實業的,卻是搞金融投資的,加上後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帶來的見識,她掙錢搞內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長強多了。所以李善長這輩子雖說也撈了個國公的位置,但是這個分量就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