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馬皇後(第2/2頁)

劉基說是儒家出身,實際上,他的觀念比較傾向於法家,他當初在元廷做官的時候,見識的糟心事實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員,便是那些漢人官員也差不多一路貨色,所以,劉基對什麽道德修養壓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稱王呢,他就建議朱元璋建立法制,嚴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對於劉基的建議還是非常贊同的,朱元璋自個也打心眼裏不相信當官的會有幾個有什麽操守,一個個就是嘴上說得好聽而已,所以,劉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還是監察禦史。

這位也算是個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種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實頗為擅長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對他還是比較看重的。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朱元璋作為一個皇帝,有些想法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時候嘛,大家都是老兄弟,咱們可以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但是現在呢,朱元璋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比如說,他需要漸漸讓那些老夥計退居二線,提拔新的人才上去了!

這倒不是過河拆橋,卻是為了給君臣雙方一個退路,說白了,歷朝歷代,功高蓋主的,有幾個有好下場了,天下安定了,功臣們也該功成身退,給別人一點發揮的空間,免得回頭指手畫腳次數多了,皇帝就不樂意了!

尤其,朱元璋可用的人多了,他如今也看得出來,當年那些老兄弟裏頭,哪些人的確是忠心耿耿,哪些人一直有著私心。朱元璋原本就有些多疑,尤其還出了個朱文正的事情,自個親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況是其他人呢?所以,朱元璋現在,已經開始琢磨著如何給這些自以為有著從龍開國之功的功臣們討個籠頭了!而劉基的建議,卻是正好合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做了打算之後,幹脆叫來了劉基,開始詢問劉基關於建都的事情:“劉愛卿,如今大都已下,燕雲十六州也已經光復,中原重新落入我漢家之手,只待剿滅殘元,即可重定我漢家不易之基,愛卿以為如何?”

劉基趕緊吹捧道:“陛下提三尺劍,區區十一年,就得以驅逐韃虜,恢復漢家天下,實乃天命所歸!”這話倒也不錯,朱元璋從一個快要餓死的和尚,走到如今這個地步,簡直是個奇跡。可以說,歷朝歷代,得國之正,就沒有超過朱元璋的,這裏頭真的充滿了一些巧合與天命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麽洪武年間,朱元璋屢次掀起大案,卻並沒有真的造成朝堂上多少震蕩的緣故,一方面他的確愛民如子,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崛起,讓人真的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朱元璋對此非常得意,他也覺得自個挺牛叉的,不過,他還記得自個找劉基來的正事,幹脆說道:“劉愛卿精於風水堪輿之術,又精於術算歷法,大明如今剛剛開國,這建都之事,朕一時間卻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說著,朱元璋命人拿來輿圖,上面圈定了幾個地方,應天,長安,洛陽,開封,還有大都。

劉基一開始的時候,還擔心朱元璋又突發奇想,還想要讓鳳陽做都城呢,老實說,那裏做皇陵都嫌風水差,更別說做都城了!這會兒看到輿圖上頭圈定的地方,劉基頓時松了口氣。

輿圖上的地方,都是之前各個朝代曾經建都之地,劉基也是考過進士,還曾經四處遊歷過的人,去過的地方不少,這會兒微微沉吟一番,終於說道:“臣以為,還是洛陽與大都更為妥當!”

洛陽的確是個好地方,那裏是中原腹地,依山傍水,經濟繁華不說,周圍幾重關隘,要是有外敵入侵,便有足夠的緩沖余地。當年趙光義說什麽江山在德不在險,阻止趙匡胤遷都洛陽,結果到頭來,趙光義的子孫倒是一直留在開封這個四面平原,還老是被汴水倒灌的地方,卻是直面金人騎兵,落了個慘淡下場。要是在洛陽建都,就算皇帝比較廢物,好歹憑借著地利,也能多支撐幾年。

至於大都,劉基反而有些不看好,同樣是那句話,建都大都的,都是胡人政權,雖說在劉基看來,那裏的確也有龍氣,但是,劉基總覺得心裏頭有些看不過去。當然,嘴上劉基還是將大都的優勢說了一番,並沒有故意貶損。要知道,比起漢人來說,胡人其實更相信天意,做什麽事情都要占蔔,都要請神,大都能夠被幾個胡人朝廷看重,自然也有其優勢所在。

朱元璋聽完劉基的話,他揮了揮手,讓劉基退下,自個低頭沉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