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紅樓謝皇後

胤禛在位三十二年,在這三十二年中,大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商業繁榮的緣故,原本比較封閉的對外政策自然被放開了,工業的發達帶來了商品過剩,不得不向海外傾銷,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麽可能再閉關鎖國呢?

來自全球的原材料被運輸到大清,變成了更加精美的商品,然後被運上巨大的蒸汽貨輪,運輸到世界各地。對於許多原本就沒有所謂工農業所言的地方的人來說,大清的商品質量好,價格公道,比起那些西洋商人賣的東西強太多了!他們那邊原本物產就很豐富,大清購買的那些東西,原本對他們來說壓根就沒什麽用處,但是就能從大清那裏換來柔軟舒適的棉布,輕薄的絲綢,雪白的面粉,輕巧實用的瓷器,甚至還有更加鋒利好使的武器,只要給的代價足夠,大清就算是火槍火炮也是肯賣的。

在很多時候,經濟其實要比武力更可怕!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被掌握之後,那麽,名義上這個國家是獨立自主的,實際上呢,已經失去了自主權。上層的那些貴族盡情享受著來自天朝上國的奢侈品,至於下層嘛,他們只能不斷勞作,為大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還有一些會在大清商人投資的種植園還有一些米廠面粉廠之類的工廠工作,得到相應的報酬,維持相應的生計。

大清發展得實在是太快,西方那邊就算是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也拍馬趕不上了,在經過幾次海戰之後,不得不老老實實跟大清一塊兒分享海外的利益,忍受著最多的利潤被大清攫取。

而國內呢,情況也變得非常明朗了,工商業的發展讓農業變得無利可圖,大量的農業人口開始向城鎮轉移,轉化為流水線上的工人,就算是購買機器進行大規模耕作,但是隨著化肥的出現,糧食產量增長了很多,但成本也高了不少,化肥還有農藥不都要花錢嗎?偏偏國內糧食的價格一直保持著一個比較低廉的水平,家裏有個人在作坊做工,靠著薪水就能養活一家子,因為糧食什麽的是真的不貴。

至於經濟作物什麽的,也不可能賣得太貴,真要是太貴了,還不如去海外買個種植園呢,橫豎海運現在成本非常低了,所以,如今那些大地主就算是想降低租子,都沒幾個人樂意種了,也只能改成大農場模式,比起投資作坊來,雖說相對比較穩定,但是收益率卻不夠高,要不是朝廷對於拋荒有著嚴厲的懲處,很多地主根本就不想種地了,因此一些地主為了避免拋荒帶來的懲處,寧願只要一點象征性的租子,就租給佃戶耕種。

北方草原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大量樹木的種植讓許多原本已經急速荒漠化的地方開始恢復了生態,雖說有著足夠的收益,但是許多蒙古貴族已經不滿足於生活在草原上了,畢竟,哪怕如今交通非常方便了,但是在草原上,想要過上又奢侈又舒適的生活還是不那麽容易的,那些蒙古王公們如今也沒多少兵馬了,有錢就夠了,因此,幹脆搬到了中原居住,草原這邊的草場定期叫人來巡視就可以了。一些比較有野心的,還在海外購買了牧場,準備將羊毛還有奶制品、肉制品生意發展到海外去。

雍正二十六年的時候,胤禛出台了一個新的政策,不管是漢、回、苗、藏,只要在朝廷認證家產(包括動產不動產)超過十萬銀元,就可以申請入旗,其實在這個時候,旗人的特權已經不多了,但是又不用多花錢,只是認證一下,每年多交點稅而已,就能入旗,那麽何樂而不為呢?一時間,漢軍旗膨脹了幾十倍,回、苗、藏人中的貴族也紛紛入旗,哪怕滿蒙八旗沒發生什麽改變,但是儼然,旗人這下是真不值錢了。

好在傳統的那些旗人已經趕上了工業化的紅利,滿洲八旗都有固定的產業,後來胤禛代表上三旗牽頭,與各旗旗主合作,成立了大清皇家集團,又是搞銀行,又是搞商船,後來還搞起了軍火生意,每年都會派發紅利,就算是在家躺著不動,也能勉強養活自己,所以,對於新入旗的那些人,這些老旗人也就不在意了。

在胤禛過世之後,大清皇家集團這才開始漸漸接受其他組織入股,不再僅僅是滿洲旗獨享了,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已經忘記以前旗人到底是怎麽生活的了!旗人的桎梏被放開,他們有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會混吃等死,就等著朝廷發餉了!

雍正過世二十年後,繼位的弘暉,也就是長治皇帝,在退位為太上皇之前,下了最後一道詔書,表示大清自此以後,但凡身家清白,無作奸犯科之事,皆為旗人,不管滿蒙漢回藏,都是一家兄弟,再無分別。

其實因為工業化的緣故,蒸汽機大量使用,發辮並不方便,從雍正年間的時候,民間就有人私下剪去發辮,朝廷並不追究,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減掉了發辮,一般就是留著短發,等到後來,便是一些旗人也不留辮子了,等到長治之後,弘暉的兒子永珣繼位之後,自個帶頭剪去了發辮,自然下面的官員也是上行下效,紛紛去辮蓄發,很少有人再留著發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