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陳阿嬌(第2/6頁)

但是呢,大漢基層需要的官吏到底要多少?別的不說,什麽亭長,薔夫,遊檄這些類似於什麽村長,派出所所長之類的小官,沒個幾萬個人都不夠用的!

再往上嘛,就是正經的官員了,朝廷在地方上頭,一般只負責一千石以上官員的任免,而這些官員從哪兒來的呢?嗯,一部分是皇帝自個身邊培養出來的人,什麽侍中,郎官之類的,他們會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就被派出去歷練,在地方上頭做個地方官,等到有了一定的成績,上頭還記得他們之後,就很有可能到中央做到九卿之類的職務了。但是更多的,其實都是靠舉薦,兩千石的還好,這些人本身的地位就差不多跟許多列侯相當了,但是下面的那些官員,許多根本就是那些列侯家的子弟,親戚。

如果一個地方官跟當地的列侯關系不好,那麽他想要做出點成績來,絕對是不容易的,那些列侯或者成事不足,但是壞他們的事情,絕對是綽綽有余。

舒雲之前除了去甘泉宮之外,幾乎沒有離開過長安,所以,對於地方上頭的事情缺乏一定的了解,等到如今結合了地方上官員的名字還有那些列侯的資料之後,發現如今大漢看起來繁榮,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也正坐在了一個即將爆炸的火藥桶上,頓時,舒雲有些牙疼起來。

看樣子,攻打匈奴的事情還真得先提上日程了,只有培育出了新的既得利益者,才能夠將過往的那一批人給掃入垃圾堆,也唯有有了足夠的威望和權勢,才能夠真正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另外,還得小心,不要人亡政息。

攻打匈奴的事情,舒雲暫時也做不了主,關鍵就是大漢如今還沒有做好萬全跟匈奴翻臉的準備。步兵對上騎兵,總是比較吃虧的,人家打不過,總跑得過吧!大漢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太缺馬,哪怕先帝的時候就搞起了馬政,但是,缺少優良的馬種,培育出來的馬耐力不足,負重力量也不夠,是承受不住長途奔襲的。

匈奴人又不是傻瓜,一直嚴格控制著馬匹的外流,即便是那些商人通過走私渠道從匈奴人那裏換得了一些馬匹,一般也都是劣馬,好一點的馬也都是閹割過的,閹割過的馬固然溫順,但是不能做種,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還是需要等待時機啊!”舒雲低聲告訴自己,另外讓她憂心的是,太皇太後的身體開始明顯衰弱了下來。

太皇太後能有這般的長壽,已經是長樂宮中的醫者比較靠譜,這些年的生活比較順心了,她是吃過苦的人,原本就是窮苦家庭出身,要不然也不至於被送到宮裏頭做宮女,後來被分到代王宮。代地真的不是什麽好地方,氣候苦寒,文帝做代王的時候就非常體恤百姓,因此,那時候代王宮到了冬天,都沒有足夠取暖用的炭盆。可以說,太皇太後年輕的時候是吃過不少苦的,幾個孩子還都是在代地的時候出生的,那時候可沒那麽好的醫療條件,自然對她的身體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太皇太後如今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長壽,之前的時候,她還算是神志清醒,思路清晰,但是到了冬天病了一場之後,人已經有些糊塗起來了。有的時候醒過來,就會提起文帝,還有已經過世的先帝與梁王,竇太主過來,她也認不出來,倒是抓著舒雲的手叫竇太主的名字。

王太後這些日子也是每日裏都往長樂宮跑,嘴上說是給太皇太後侍疾,實際上呢,她就是在邊上坐下來擺出一副擔心的樣子喝茶吃點心,但是眼睛裏肉眼可見的竊喜,畢竟,太皇太後過世,這長樂宮的權力可就該落到她手裏了。

竇太主跟舒雲都不是瞎子,但是這個時候,誰也不想跟王太後計較,王太後好歹還肯做一做面子,那邊,劉徹連面子都不怎麽肯做,他趁著太皇太後神智不那麽清明的時候,抓緊時間開始清理朝堂上傾向太皇太後的人,換上自己的那些心腹,他可是從醫令那裏聽明白了,太皇太後如今已經算是油盡燈枯,只怕這個冬天都熬不過去了,既然如此的話,那麽,還有什麽好顧忌的呢?

劉徹本來就算不上什麽多孝順的人,被太皇太後壓制了這麽多年,他如今裝都不想裝,最多就是偶爾去長樂宮表個態,表示自己沒有忘記自己的祖母,然後對醫令說一句嚴厲的話,然後就什麽也沒有了!

“阿嬌,你說得對,皇帝不是個靠得住的!”竇太主看著庇護了自己這麽多年的生母氣息微弱地躺在榻上,看起來似乎一下子老了十歲,她壓低了聲音,對一邊的舒雲說道。

舒雲沒有多說什麽,自家這位母親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這一點,這也太後知後覺了一點。

竇太主尚且有這樣的感覺,竇家那些人更是覺得天都要塌了。竇家這麽多人,雖說總共有三個列侯,但是,竇彭祖跟竇廣國向來都只能說是吉祥物一樣的存在,擔任的職務也屬於那種除了櫛比比較高,實際上沒有多少實權的那種,至於竇嬰嘛,他倒是興沖沖地跟著劉徹搞過建元新政,可惜的是,劉徹壓根信不過他,然後呢,還惡了太皇太後,如今在兩邊都是裏外不是人,只得整日裏在家中跟一幫食客高談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