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呂後(第6/6頁)

舒雲曾經給劉盈灌輸過一個觀念,那就是內戰無英雄,外戰無賊子。舒雲之前就跟劉盈感慨,從戰國時候開始,諸夏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將性命丟在了諸夏各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之中,實際上,這就是諸夏文明的內戰,內戰再如何,也算不得什麽英雄豪傑,反而是始皇帝同意了中原,讓諸夏文明也得以一統,這才是始皇帝最大的功績。

只是秦朝二世而亡,中原再次陷入了內戰,舒雲將之前記錄下來的各地的戶籍記錄給劉盈看了一遍,可以說,這十幾年的時間裏頭,整個中原大地,不知道多少人死於戰亂,十室九空並不是什麽虛話,而這些,實際上並不是必要的。

當年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要是能夠修改秦法,或者說,對於新占領的六國地方緩緩圖之,而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直接施以嚴刑峻法,後來也就沒那麽多事了!

正是因為秦法嚴苛,六國百姓壓根無法適應,稍有不慎,就會觸犯刑法,然後呢,就淪為刑徒,被拉去修長城,修直道,修皇陵。而關中的那些老秦人呢,情況又不一樣了,一方面他們早就習慣了,另一方面呢,他們常年耕戰,身上有爵位有戰功,這些都是可以抵罪的,因此,即便不小心觸犯了秦律,他們也不至於落到要被拉去做苦役的地步。

只是六國一統之後,六國的百姓從哪兒弄什麽戰功,弄什麽爵位呢?因此,最終直接陷入了惡性循環,律法越是嚴苛,反抗越是激烈;反抗越是激烈,律法越是嚴苛,大家愈發思念故國,哪怕故國其實也不好,但是,兩個都很爛的情況下,大家也就寧願選擇不那麽爛的一個了!加上六國貴族暗中煽風點火,這才導致了秦末的時候烽煙四起,而這種席卷了整個中原的戰爭,並不會因為某個人出身高貴就能置身事外,大家都身不由己。

若不是當時戰亂的緣故,秦國的長城軍團也不至於撤回關中前往平亂,而長城軍團不撤回來,河套依舊是中原的,匈奴人也就不可能壯大起來,如今草原上的霸主說不得還是東胡人呢!

而天下好不容易平定下來,若是再讓匈奴人從裏頭摻一手,那麽只怕稍有不慎,中原又會陷入戰亂之中,很顯然,中原已經經不起這樣的動蕩了。

劉盈自然知道這一戰的重要性,事實上,如果不是他缺乏戰爭經驗,他恨不得自己也跟著披掛上陣,對付那些匈奴人。

舒雲看著劉盈的神情,她拍了拍劉盈已經不再像是以前那樣單薄的肩膀,露出了一個安慰的神情。事實上,對付匈奴,如今頂多也就是將他們趕出中原,擋在長城外面而已,想要真的將匈奴壓下去,如同上一世舒雲所做的那樣,直接將他們融入到漢人之中,那麽,別的不說,中原起碼要再增長兩倍以上的人口,另外呢,還得有個二三十萬匹的戰馬,才足夠消耗的。

而在這之前,舒雲琢磨著,還是先用經濟手段,拖住匈奴人的腳步才行。

事實上,比起冒頓的繼承人老上單於,冒頓呢,其實是缺少足夠的戰略眼光的,冒頓就是個典型的武夫,缺少足夠的政治智慧,匈奴人跟著他,雖說一統了草原,但是實際上呢,並沒有占到多少大的便宜,而等到老上單於的時候,他先是幹掉了月氏人,掠奪了月氏的財富,又將匈奴的影響力擴散到了西域那邊,這才真的奠定了匈奴的根基所在。

沒辦法,比起啃上一口,不光沾不到多少油腥味,還要崩掉一口牙的漢朝來說,其實還是西域那邊的小國更好欺負一點。而西域那邊的財富和資源,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的匈奴人的技術與文化的發展,別的不說,在從漢人這裏得不到什麽技術的情況下,西域那邊源自於希臘文明的一些技術文化最後其實有一部分,是落到了匈奴人手裏的。

而舒雲呢,已經打算提前想辦法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