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呂後

舒雲才不會相信劉邦打算在呂家給劉盈選妃呢,但凡是做皇帝的人,一個個都是口是心非的,雖說劉邦不介意舒雲參與朝政,但是,也就僅限於舒雲了。這還是因為呂家非常識趣,自從呂澤過世之後,呂家就幾乎從長安銷聲匿跡了,而在自家的封國,呂家呢,卻是老老實實在那裏種田修地球,幹得還很是不壞。

劉邦其實很想要將在長安的許多徹侯都攆回封國去,如同呂家那邊,在自家的地盤上圈地自嗨就可以了!

沒辦法,長安的權貴實在是太多了,雖說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但是實際上呢,也是給長安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的,別的不說,這些徹侯和他們的子女,家裏的僮仆,加起來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這麽多人,每天消耗的糧食菜蔬還有肉食什麽的,就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字。以至於長安乃至關中,哪怕有少府出面平糶,糧食的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這自然給普通的小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畢竟,那些徹侯什麽的,都有封國的收益,自個當初打仗的時候,也發了不少順風財,可是尋常百姓呢,賺錢的途徑就這麽多,要是糧食價格太高,在這上頭花費的錢財太多,自然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

好在後來南方稻米的大量湧入解決了問題,在可能會餓肚子的情況下,大家是不會在意什麽飲食習慣的。小麥產量高,大家就種小麥,南方來的稻米便宜,大家自然也就買稻米了。

反倒是有錢人有挑剔的余地,他們就是喜歡吃粟米,橫豎再貴他們也吃得起,至於稻米還有麥子什麽的,做成精致的點心,他們都是樂意吃的,但是,也就是當做點心吃了,主食還是粟米。

但是,稻米只能是暫時緩解了關中缺糧的矛盾,畢竟,從南方通過水路往關中運輸稻米,這運費也是很誇張的,剛開始一段走海運也就算了,這個比較便宜,海船承載量比較大,而且呢,一路上也沒那麽多的關卡,但是到了齊魯之地,就得改道,沿著大河進入關中,就得換船,路上呢,也得走走停停。

朝廷也就罷了,尋常的商戶人家,是不樂意運送稻米的,因為壓根不值得。問題是,少府光是在運送稻米這件事情上頭,運費就虧損了不少,雖說能夠從別的地方補充回來,比如說,運送稻米的船可以裝在同樣來自南方的蔗糖之類的特產,這些就比較劃算了,但是整體來說,其實還是變相地補貼下面的小民。

但是老是這樣也不是個辦法,畢竟,以後關中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運輸壓力也只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朝廷還得想辦法開挖運河,拓寬河道,這些可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站在朝廷的高度,自然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站在下面百姓的角度,那就會額外征發許多徭役,哪怕有朝廷的補貼,但是這種補貼比起實打實的利益來,還是差了不少的。

而那些徹侯之所以留在長安,一方面是舍不得長安的繁華,另一方面呢,就是留在長安,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比如說,朝堂上有什麽位置出缺了,他們立馬就能得到消息,趕快活動,然後想辦法坐上那個位置,掌握更多的權力,可是如果是在封國,等到知道消息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因此,哪怕劉邦旁敲側擊,就差沒有明說了,但是這些徹侯,哪個不是跟劉邦一樣的厚臉皮,只要你不是明目張膽地趕我走,那麽,我就是不走,我就賴在長安了。

問題是,劉邦就算是臉皮很厚,也不好無故將這些徹侯趕回去,畢竟,他們該交的稅也交了,也沒作奸犯科,沒個合適的理由,就趕人走,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畢竟,如今能繼續留在長安的,都是當年的老兄弟,那些跟劉邦關系原本不是太好的,早就麻溜地跑了,免得在劉邦那裏顯得太過礙眼,回頭被他想到了曾經的錯處,回頭借題發揮。而對於那些老兄弟,那真是輕不得重不得,就算劉邦真的刻薄寡恩,也得注意不能引起了眾怒呢!

當初為了安那些功臣的心,劉邦都能捏著鼻子,冊封了雍齒,之後呢,為了得個好名頭,還冊封了季布,哪怕如今劉邦的地位早就很穩固了,也得注意著,不能將那些徹侯逼急了,他們跳反起來,誰知道能搞出什麽風波來。

這般一對比,劉邦自然是想到呂家的好處了,但是也僅僅就是如此罷了,真要是呂家人也三五不時地出現在他面前,他就沒那麽多好聲氣了!遠香近臭,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道理。

至於說什麽從呂家再挑一個太子妃什麽的,那完全是劉邦信口胡說,在舒雲那裏討個便宜人情罷了!畢竟,他這樣的話,以後可以說,我本來是想要讓你們呂家出一個皇後的,是你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