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4/4頁)

薛家人不在華京,長公主又遠在邊關,崔家人掌著南北軍,雖說北軍的崔振波是庶出,早年受了不少委屈,可這些年來崔家也沒少補償崔振波,再加上崔振波的母親在清河郡,崔振波縱然對他百般不滿,也只能聽他的命令行事。

南北軍都在薛家手裏,太子李承璋雖被李泓厭棄,和吳皇後的恩寵仍在,大可讓吳皇後尋個機會留住李泓,哄李泓寫下退位詔書,讓李承璋繼承大寶,他帶著南北軍“安撫人心”,不過幾日,大事定矣。

長公主縱然有心還朝撥亂反正,可北狄大軍壓境,長公主只能鎮守邊關,根本無法分身回華京。

如此拖上幾年,李承璋的皇位坐穩,長公主縱然再怎麽不甘,也只能俯首稱臣。

至於那個讓崔家吃了無數苦頭的程彥,沒有權勢之後,還不是任由他揉捏?

可現在,薛懷信不知從哪得了消息,竟然提前布署好了一切,悄無聲息讓崔元銳去護送糧草,如此一來,他便少了個臂膀,崔振波雖然也聽他的話,但到底不如崔元銳這個嫡出好用。

崔莘海罵完了薛懷信,閉眼深呼吸讓自己鎮定下來。

此事必是程彥那個小賤人在後面搗鬼,宮裏的消息,沒有人比她更靈通了,必是她得了消息告知了薛懷信,又與薛懷信合謀,策劃了這一切。

崔莘海閉了閉眼,沉聲道:“請振波過來,我與他有話要說。”

事已至此,他不能認輸退縮,只能放手一搏。

程彥能調走他的人,他也能將程彥的人調離華京城。

淩虛子早有預言,天命不在李。

.........

邊關戰況不好,薛家楊家大義,自願捐助糧草以壯軍威,護送糧草的隊伍在英王李承瑛與光祿勛崔元銳帶領下向邊疆進發。

李承瑛剛剛抵達,尚未下馬,便挨了李淑一馬鞭。

李承瑛的臉瞬間便見了血,捂著臉哀嚎道:“姑姑,你又發什麽瘋?”

李淑一身甲衣,她身後的副將請崔元銳去隔壁軍帳休息。

崔元銳知道李淑與李承瑛有話要說,只當沒看到二人的爭執,面色如常離開。

崔元銳走後,李淑冷聲道:“調虎離山這般淺顯的計謀你都不懂?”

李承瑛不服氣道:“是阿彥讓我來的,她說只有我走了,崔家人才能放心。”

李承瑾從軍帳裏走出來,聽到李承瑛這句話,臉色大變,聲音也不復往日的溫和,道:“阿彥讓你走,你便走?她一無兵權,二無可用之人,你怎放心留她在華京?”

李夜城巡邏還營,見李承瑛帶兵馬與糧草而來,眼睛輕眯,碧色眸光如嗜血的野狼,看得李承瑛不敢與他對視。

李夜城調轉馬頭,出營而走。

李承瑛硬著頭皮道:“喂,你做什麽?”

李夜城抿唇不答,眉眼似劍,看向華京城的方向。

阿彥有難。

他要回去救她。

........

邊關戰事不利,崔莘海上書李泓,建議天子以身做表,登天台為邊關戰事祈福。

李泓應允,讓崔振波去準備祈福事宜。

天台在皇城外的鈞山,李泓攜太子李承璋與朝臣們前來鈞山。

李泓原本是不打算帶李承璋的,但李承璋的太子之位一日沒被廢,這種場合便一日少不了他。

祈福事關重大,天子與皇後親往,命婦們也要陪著。

浩浩蕩蕩的馬車鸞轎去往鈞山,崔莘海捋著胡須,眼底浮現一抹笑意。

到了日子,李泓與吳皇後一前一後登天台,剛行至一半,李泓突然暈倒在地,吳皇後大呼傳太醫。

天子昏迷,祈福只能推遲,朝臣與命婦們被安置在鈞山的離宮裏。

衛士們往來巡視匆匆,身上的甲衣在陽光下閃著寒光,讓人不寒而栗。

朝臣命婦們看到這種陣勢,忍不住想起七年前長公主李淑發起兵變的事情,行事越發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了宮變中的替死鬼。

一隊衛士縱馬而行,高呼道:“安寧翁主何在?天子傳召,要安寧翁主速速前往!”

然而衛士們直到晚上也沒有找到程彥。

程彥早就知道崔莘海會在這個時候動手,她的鸞轎出發時,坐在上面的人便已經不是她了。

她扮做了小內侍,此時正混在命婦之中。

程彥低頭斂眉而行,剛轉過長廊,便撞了一人。

那人罵道:“哪來的這麽不長眼的小內侍?沒看到本姑娘在這嗎?!”

程彥暗道不好。

若是旁人,她還能賠罪糊弄過去。

可她此時撞的這個人,名喚鄭孟君,當初在紅梅山莊被她羞辱的極慘的人。

華京城貴女中她頭號的死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