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4頁)

李斯年絲毫不意外程彥的反應,娓娓將書中內容道來:“上古時代,華夏勢弱,蠻夷強盛,中原大地飽受異族欺淩。然天佑華夏,天子與賢臣良將降世,掃外夷,肅朝綱,定江山,九州一統,華夏自此恢復太平。”

“這位天子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日漸膨脹,晚年昏聵,冤殺太子,滅良將滿門。”

程彥耳朵動了動,覺得這個故事有種說不出來的熟悉感。

“那位被滅滿門的,是不是叫衛青?”

李斯年點頭:“不錯。”

程彥:“......”

這特麽不是漢武帝晚年時期的巫蠱之禍嗎?

還扯什麽上古時代,講得神秘兮兮,頗有神話色彩,她信了李斯年的邪!

可轉念一想,她身處的大夏是個架空朝代,不同於她認知裏的任何一個朝代,中華史上的漢朝,在這個時代,的確是上古時代,甚至於這個世界的很多姓氏,都來源與漢朝與三國。

比如說天水姜氏,便起源於漢末三國的天水姜伯約,直至今日,姜家仍以麒麟作為圖騰——畢竟麒麟兒姜伯約是他們的先祖_(:з」∠)_

程彥揉了揉眉心,好脾氣問道:“那後來呢?”

按照歷史進程,後來被冤殺的太子的孫子劉病已繼承了皇位,將漢武帝窮兵黷武後大廈將傾,重新治理成盛世太平。

不過,這與她現在的大夏有甚麽關系?

這本書難道是劉病已留下的治國良策?

程彥看了看,雖然她不認識上面的字,但瞧著上面頗為抽象的畫,她覺得不像甚麽治國方針。

再說了,大漢與大夏中間相隔多少年,只怕夏人都不知道,多少次的蒼海滄田農民起義,兩朝之間的衰敗原因根本不同,拿大漢皇帝的策略去治理大夏,執政的天子怕不是腦袋有坑。

程彥這般想著,然後聽李斯年講了一個她完全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傳聞衛家人為躲避追殺,遠走中原,去了塞外龍城居住,自此再無音訊。”

“龍城?”

程彥想了想,這個地方她知道,匈奴人的祭天聖地,衛青出戰的第一功,龍城大捷,幾千年後,依舊是武將戰功之最。

可是龍城跟李斯年送她的大禮有甚麽關聯?

她所了解的歷史裏,衛家雖然被巫蠱之禍牽連,但並未被漢武帝滅門,根本沒到遠走避禍的程度。

似是看出了她的疑惑,李斯年道:“龍城所在,如今已不可考,但我知道一點,龍城遠在關外,若能尋到龍城,與居住於此的衛家人聯手,必能殺北狄一個措手不及。”

程彥白了一眼李斯年,道:“我也知道龍城在關外。”

“但你怎麽能確定,龍城這個地方還在不在,衛家人還在不在,你也說了,衛家人是遠走避禍,去往龍城的,又能有多少人?幫得上我們多少忙?”

衛青是不世出的將才,七戰七勝,可沒聽說過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在戰場上的天賦。

“往好處想,龍城還在,衛家人仍活著,可關外氣候那般惡劣,他們縱然活著,只怕也剩幾人,縱然被我們說動,願意幫我們打北狄,其作用,大抵也就是一個向導。”

——西漢最璀璨的將星衛青,其流傳千古的,不止是他一生無敗績的傳奇,更有無論如何都不會迷路的天賦。

天知道,讓文人墨客哀嘆不已的難以封侯的李廣有多羨慕他這項天賦。

李斯年搖頭輕笑,轉動輪椅,走到竹屋的窗台下,推開窗戶。

春天夜長日短,不知何時,金烏悄悄遁去,月兔約著銀河,一起爬上夜空。

李斯年指著滿天星河,道:“天上的星象與地上的山川河流是相互呼應的。”

“星象告訴我,龍城仍在,衛家仍在。”

程彥順著李斯年的手指看向星空,看了半日,沒看出個所以然,回頭半信半疑問李斯年:“若是不在呢?”

李斯年笑了笑,道:“若龍城衛家不在,我便親臨北境,替你取了北狄,如何?”

程彥看著李斯年身下的輪椅,認真地覺得,李斯年在說笑。

“那我是不是還要提前找人給你治好腿?”程彥打趣道。

李斯年淺笑道:“道家講究一個緣,我這腿,緣分到了,自然便好了。”

程彥:“......”

她就不該對李斯年有任何期待,裝神弄鬼故弄玄虛是他刻在骨子裏的東西。

程彥道:“行了,知道你房子不錯,我該走了。”

就當閑來無事逛風景了。

她這般想著,剛轉過身,袖子便被李斯年拉住了。

程彥蹙眉回頭,李斯年身後是窗台映著的竹林蕭蕭,越發襯得他清俊無儔,超脫出塵。

李斯年道:“你若信我,我便繪制去往龍城的地圖,送往邊疆給你最緊張的李夜城。”

在說最後幾個字時,他的咬字有些重,少了幾分往日的風輕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