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漢風雲(三十一)(第2/3頁)

“父皇任命趙周為丞相,並未除去其太子太傅之職,會不會?”

“此事不必憂心!”石慧安慰道,“現在,他們可不敢牽扯到你頭上。”

如今陛下尚在壯年,還不至於忌憚少年的太子。若是此事晚幾年發生,石慧或許可能與太子有一樣的憂慮,然目前而言,皇帝動趙周不太可能是針對太子。

“諾!”

“趙周到底做了多年太子太傅,可不止一日之師。此事,你也不好完全置身事外,找個有外人在,陛下心情不錯的時候,出面求情,小小觸怒陛下也無妨。”

太子先是一驚,旋即應道:“兒臣明白了。”

若皇帝並非一心置趙周為死地,太子求情,多少能留一條性命。就是奪爵發為庶民也好過這般枉死,太子也算全了他們的師徒之情。

然而沒過兩日,劉據好不容易尋了機會,準備為自己這位老師求情,話剛出口,就有人來報,趙周於獄中畏罪自殺了。陛下倚仗酷吏,群臣畏懼,以至於百官一旦被問罪,便尋求自我了斷。張湯以及平陽長公主的第二位駙馬汝陰侯夏侯頗皆是如此。

趙周如此死法倒也不讓人意外,不過他這一死,皇帝也絕了繼續追究的意思,看在太子的面子上,沒有遷怒其家人。

“這個趙周,看來素日虧心事沒少做。死了也好,看在據兒的面子上,此事到此為止吧!”

“兒臣多謝父皇。”劉據微微松了口氣。

“你舅舅昨日上書自稱教子無方,才讓衛伉他們在獻金上出了漏子,自求削減封地,你如何看?”

衛家自衛青到三子都是侯爵,自然都是要送酌金的。衛家父子的酌金都是一批送上的,如何會衛青的酌金無事,偏偏衛伉三兄弟的酌金有問題。

“三位表兄既然犯了事,父皇處置也是應該的。”太子只得道,“舅舅不僅是大司馬更是外戚,只怕喜歡盯著舅舅的人也多。既然舅舅主動請罪,父皇不如略施薄懲,以示百官,以安舅舅之心。”

衛青主動請罪到太子的應答,本是他們私下商議妥當的。然太子親自說出這話,到底覺得有些愧疚。人人多說大將軍是因外戚身份才一路高升,可太子自小就明白,舅舅能夠走上這條路乃是母後提攜,一路高升憑借的也是自己的本事屢立戰功。

“據兒此言可是真心?”

“自然是真的,舅舅與兒臣隨親近,然於兒臣來說,父皇更要親近一些。”太子微笑道。

論血緣自是父子更親,可現實是對於太子的前途而言,衛青這個舅舅才是最值得信任的。皇帝不止太子一個兒子,他隨時都可以換一個太子,可是對於大將軍而言,他天然就是太子的助力。

劉徹看了太子一眼,旋即笑道:“這話是你母後教的吧?”

“此乃兒臣肺腑之言!”

隨著年歲漸長,劉據已經不記得他在父皇面前泰坦自若的模樣了。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面對父皇,他就習慣性學會了去思考父皇的每一句話是否有其他意思。或許這就是皇家父子之間的悲哀。

酌金案隨著趙周自殺於獄中,皇帝任命了石慶為丞相落幕。正如石慧而言,只要大漢周邊戰事不止,如趙破奴這樣的武將就不懼沒有再封侯的機會。然而對於酌金案中許多本是靠祖蔭襲爵,本身並無封侯本事的人而言,不可謂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轉眼過了年,大漢的疆土又一次得到了擴大。酌金案之前,南越國權臣呂嘉發動政變,殺死了尊奉大漢的南越王趙興和太後樛式,控制住了南越國。

皇帝派兵平定了南越,直接廢除了南越國,又趁勢平定西南夷,改為郡縣制。平定南越時,東越王余善自告奮勇助戰漢軍,卻兵發而不至,其後又起反意,同樣被滅國。

眼看大漢的國土迅速擴大,皇帝也因為志得意滿,準備親自北訓。霍去病因而奉命提前領兵北上,準備一切。

元封元年,皇帝親率18萬騎北巡,遣使諭告匈奴單於臣服,又效仿秦始皇前往泰山封禪。

作者有話要說:司馬公的《史記》雖然很有價值,但是參雜了太多私人感情,文筆中明顯有因為討厭武帝而遷怒外戚出身衛青、霍去病的意思。寫衛霍就是流水賬模式某年某地斬獲多少,李廣寫的像神話傳奇(霍去病帶著親兵就敢沖入四萬匈奴人中斬殺嘩變者,震懾數萬匈奴人豈非比李廣神箭退敵有的吹;還有李廣那什麽裝死脫身,說白了就是全軍覆滅自己被俘後一人逃回來還能拿吹也是夠了)。王維那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更是很不講道理。(衛青打勝仗是天佑,李廣打敗仗就是運氣差。)運氣是很重要,但是一次是運氣,次次都用運氣解釋嗎?如果百戰百勝和屢戰屢敗的區別在於運氣,那出征前讓皇帝找個道士看看誰運氣好誰領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