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借兵(第2/3頁)

且時人多信佛,將傷兵安置在佛寺,梵音也可紓解傷痛。

兩人都點頭稱是,周洵道:“傷兵得到妥善救治,也可提高士氣,令將士沒有後顧之憂。”

沈宜秋又道:“此外,時已入夏,氣候逐漸炎熱,大戰後容易爆發瘟疫,敵軍也會將染上瘟疫的屍首拋入城內,將士的屍骸必須盡快安葬,還請謝使君令醫博士商量對策,及早預防。”

周洵不由對她有些刮目相看:“娘娘言之有理,倒似守過城一般。”

沈宜秋道:“周將軍謬贊,不過是按常理推斷。”

三人商議既定,謝刺史便去下令部署。

沈宜秋待他離去,這才對周洵道:“依周將軍之見,邠州的援軍何日能到?”

周洵略假思索道:“從邠州至靈州,急行軍約需六七日,集結兵力、準備糧草輜重到開拔,就算三日,再有十日,怎麽都該到了。”

沈宜秋微微蹙眉,神色有些凝重。

周洵以為她擔心守不住十日,挑了挑眉道:“娘娘放心,便是肝腦塗地,末將也會守住這十日。”

沈宜秋搖搖頭,揉了揉額角,幾不可聞地嘆息了一聲:“我不是信不過周將軍,不過請周將軍做好守十五日的準備。”

周洵詫異道:“這是何故?”

“但願是我多慮了,”她沒再說下去,話鋒一轉:“請周將軍即早部署,今夜讓將士們養精蓄銳,明日當有一場鏖戰。”

她起身斂衽,鄭重地向他行了一禮:“我代靈州百姓多謝周將軍。”

尉遲越收到邠州軍報,便即將五皇子與一幹臣僚召到帳中。

他將信箋遞給兵部侍郎李玄同,開門見山道:“邠州軍開拔兩日,被聖人急令召回。”

李玄同還未來得及將軍報看完,大驚失色:“這是何故?”

尉遲越道:“聖人令邠州守軍拱衛京城。”

尉遲淵雙眉已經打成了結:“那靈州怎麽辦?”

尉遲越道:“聖人命靈州將士死守,以待朔方軍主力回救。”

五皇子一臉難以置信,義憤填膺:“朔方軍主力這會兒都出了玉門關了吧?離靈州少說三千多裏,等他們去救,少說也要一個月,憑靈州城剩下那點守軍,如何……”

尉遲越淡淡地看了弟弟一眼。

五皇子瞬間明白過來,一股血氣直沖頭頂,他漲紅了臉道:“他根本沒指望能守住靈州城!他只在乎自己安危!”

若是換了以往,尉遲越定會斥責弟弟,叫他慎言,但他強壓心底的怒火,已經費盡心力,壓根顧不上去堵尉遲五郎的嘴,只是淡淡道:“對聖人而言,靈州城丟了,可以讓朔方軍奪回來,但邠州距長安只有區區三百裏,若是將守軍調走,長安兵力空虛,便難以安枕了。”

李玄同眉頭緊鎖,連連搖頭:“阿史那彌真心中懷怨,定會以靈州百姓泄憤,而且靈州城糧廣城高,若是叫突騎施人占了,到時候攻守易勢,再要奪回來,又得折損多少朔方軍將士?這……這……”

尉遲越捏了捏眉心:“你我都明白的道理,聖人不會不察,多說無益,眼下最要緊是想個對策。”

說到底皇帝不過是以己身為重,以社稷百姓為輕罷了。若他在長安,不惜發動兵諫也要發邠州軍去救靈州,然而他遠在涼州,鞭長莫及。

李玄同道:“朝中有盧尚書、張太尉等一幹股肱在,必定不會坐視不理,定然會勸諫聖人。”

尉遲越點點頭,張皇後也不會由著皇帝任意妄為,但嘴仗少說也要打上幾天。

他只是道:“靈州城的將士和百姓拖不起。敵軍兵力是守軍的十數倍,且大多是久經沙場的精兵。”

攻守到了後頭,靠的便是“添油”,雙方拼的是兵力,多拖延一日,靈州城失陷的危險就多一分。

在場眾人都一清二楚。

尉遲越道:“為今之計,只有發涼州兵去救援。孤有兩千禁軍精騎,此外還有四千州府兵與一萬河西軍。”

李玄同蹙眉:“可涼州城不能無人把守。”

尉遲越點點頭:“至少要留下兩千州府兵與一半河西軍守涼州。”

李玄同又道;“這麽點兵力,又沒有眾望所歸的統帥,恐怕解不了靈州之圍……且吐蕃皇子帶來的五千精兵駐紮在涼州城外,殿下將禁軍全派往涼州,仆擔心……”

尉遲越道:“李卿的顧慮不無道理,所以孤打算自己領兵。”

李玄同大驚:“殿下親去涼州,議和之事……”

尉遲越挑了挑眉:“孤有個兩全之策。”

頓了頓道:“孤要把吐蕃大皇子和他的五千精兵也帶上。”

李玄同張口結舌,半晌說不出話,尉遲淵已經拊掌道:“好法子!”

吐蕃大皇子後院起火,又被精明的燕國人趁火打劫,昨日剛讓出一條商道,氣得一夜翻來覆去沒睡著覺,嘴裏起了個大燎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