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第5/8頁)

勢必要民怨沸騰,謾罵到天子腳下,朝廷無法交代了,皇上才會大發雷霆。

只是五皇子沒想到,還沒等他將此事收尾,斜裏突然冒出來個深夜進宮的丞相,讓東窗提前事發。

五皇子臉色難看,這樣一來,他就什麽功也沒立下了。還啞巴吃黃連,變成了“腦袋糊塗、抓錯了人、辦事不力”的蠢貨。

皇上罰了他的俸祿。

不過令五皇子心情好的是,太子這麽一禁足,還不知何年何月能重返朝政。連太子印都被剝奪了,看來皇上怒氣很重。

他唯一不明白的是,丞相一向站在太子那邊,為何突然反水?

他不明白,皇後以及太子其余黨羽也全都不明白,因此而和丞相幾乎斷絕了往來,有了隔閡。

……

然而,這件事,丞相在金鑾殿上說中了一點,太子腦子平庸,是不可能這樣完美的善後的。

太子貪財,二皇子低調,三皇子貪色,五皇子好功。

去年趁著災荒之時大量斂財,這件事的確是太子所為,禦林軍翻出來的賬簿也證據確鑿。開了春之後,太子按捺不住聯絡了胡商,借由胡商之手洗錢,也確有其事。

只不過,接下來的一切事情,便與太子無關了。

二皇子查到太子斂了財這一點之後,籌謀了一個很久的局。胡商進城之前,他秘密綁了那胡商的妻兒,讓胡商聽從他的派遣。這件事追溯到胡商進城之前,胡商沒有行蹤,根本查不出來。那胡商明面上是被太子選中洗錢,但實際上是二皇子送到太子跟前的。

太子蟄伏了一個冬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洗錢的突破口,再加上這胡商辦事能力極強,便在幾月前的那宴席上,與之合謀。

太子只做了這一件事。

接下來找到身家清白的替死鬼、屍體沖撞太後一事,全是二皇子暗中所為。原因無他,和五皇子一樣,是為了激起民怨,等到民怨足夠之時,再一舉揭發此事,這樣太子才能死得更快。

原本在他的計劃裏,挑破這件事的要麽是五皇子,要麽是陸喚。

若是五皇子挑破,他便能讓太子倒台,五皇子與太子/黨結下血海深仇。

若是陸喚挑破,他不僅能讓太子倒台,還能讓五皇子落下個辦事不力的壞名,還能讓陸喚與太子/黨結下仇恨。

無論如何,鷸蚌相爭,他都能坐享其成。

然而他將別人當棋子的時候,卻沒料到,陸喚先他一步。

陸喚將丞相的眼線引到西市醉花樓,將這把刀轉移到了丞相手中。

陸喚其實也只做了這一步,還是相當於自保的一步。他見過皇帝,其實很了解皇帝的秉性,要說眼線,哪個皇子府的眼線都沒有皇宮裏的那位的眼線多。在京城裏,無論做什麽,都不可能瞞過皇帝。

因此,半路換了丞相的信的,其實是皇宮裏那位。

太子本人可能不信,一門心思想讓丞相倒台,削弱丞相與太子/黨之間聯系的,其實是皇帝。

皇帝見陸喚將丞相送上門來了,順勢推舟,將告發此事的帽子安到了丞相腦袋上。之後太子無論如何,太子/黨與丞相之間的嫌隙算是大了,極大程度地將太子、丞相、皇後、太子/黨這股繩給沖得四分五散。

……

不過,在二皇子那邊,大約以為最後補刀的是陸喚,因此今夜特地前來,想看看是否有聯盟的余地。

二皇子、五皇子、丞相、太子那邊全都看不清全貌。

皇上和陸喚這邊大約是唯二知道事情始末的。

皇上倒是沒動二皇子,陸喚大約可以琢磨到他心中的考量,倒不是因為不舍,而是此事牽扯已經夠大,若是再牽扯進一位皇子進去,只怕皇族顏面損失太重。

陸喚在這邊默默揣測著聖意的時候。

皇上在大明宮裏,對著卿貴人的畫像,也同樣覺得老九深不可測——這件事中陸喚做了什麽嗎?他什麽也沒做,若是細細剖析起來,甚至無法治他的罪。因為他無非是對雲太尉傳了一句話:聽聞醉花樓的酒好喝,雲太尉不如邀幾個官員去嘗一嘗,銀子本殿下付了。

能因這麽一句邀請,治他的罪嗎?

但就是用這樣一句邀請,他卻四兩撥千斤地將老二和老五試圖卷到他身上的是非給撥了出去,也將刀子送了出去。

甚至,皇上懷疑他揣測到了自己的意思,所以才會選中的丞相。

大明宮裏,皇上眸色不明。

……

就在這短短幾日,京城發生了許多大事。太子被禁足三日後,受到驚嚇的太後在坤寧宮崩逝了。舉國哀悼。

京城中連下多日大雨,宗親提議應有人前去為太後守皇陵。

皇上在一眾人選中,選中了陸喚。聖旨降下來,稱唯有九皇子如今沒有妻室,且九皇子大孝大仁,特此破了燕國皇子弱冠之後才能封號的例,封為燕清王,守孝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