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庭燎(8)

“陛下何必如此生氣,此事該如何便是如何罷,難道如此生氣就能改變什麽?”陳嬌對此有些不鹹不淡的。

陳嬌對此反應平常也有理由,只能說她的態度代表了時下大漢對匈奴騷擾邊郡、求娶公主的態度——她當然也很不喜歡,亦不覺得這是什麽好事。只不過分析利弊的話,就算不喜歡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不這樣能怎樣呢?難道要為了此事與匈奴開戰不成?這些年來,大漢執行的都是被動防守策略,對於主動出擊和匈奴打一場,實在沒有經驗,也沒有什麽信心能做到這件事。

甚至,很多人已經忘了,還有主動出擊這一選項。只能說慣性思維就是這麽強大,一旦適應了某種思維,那就是真的改不過來了!

一句‘婦人之見’已經被劉徹含在口中了,只是最後到底沒有吐出來。劉徹已經看過朝堂上那些國之肱骨的表現了,再看陳嬌的態度,也不覺得她有什麽好說的,只能說世上人大多是如此想的。

也正是因為世上人大多如此想,這才顯出那些不這麽想的人十分珍貴。

劉徹忽然想起陳嫣論匈奴的那些話…她就從來沒有猶豫過,一直堅定地認為匈奴該打!在這一點上,即使劉徹後來又遇到了和他有著共同想法的人,她也是特別了。畢竟,她實在是太堅定了,在這件事上她連一絲一毫的猶豫都沒有,仿佛這就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這是其他人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說實在的,劉徹遇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就算也贊同他對匈奴作戰的大體方針,也多多少少有猶豫的時候。他們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態度就在兩可之間,只是因為他這個皇帝的選擇,所以才跟著走上了這條道而已。

另一部分倒是遵從自己的本心才如此,但也不可能做到一點兒猶豫都沒有。

劉徹收拾了一番內心的情緒,即使心中再怒再氣也只能繼續處理此事——並不是把竹簡、國書丟出去,這件事就不用處理了。

說實話,劉徹並不想嫁什麽和親公主,就想和匈奴幹一架。不過這事他說了不算,如今大漢內部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料理清楚,實在無法在增添匈奴一事,使得朝野沸騰、人心不穩了!

既然不能和匈奴翻臉,然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開戰。那麽剩下的路就不多了,要麽駁了匈奴的求親,要麽答應。

說實話,其實匈奴的求親要求也不是每次都會被批準…想想也不可能啊!娶和親公主可是很賺的,所得比一次南下劫掠還要多得多,但卻不需要動用兵馬,往往就是和大漢打聲招呼的事兒。

這麽好的事情難道匈奴不愛?就算匈奴明白不能殺雞取卵的道理,所以刻意悠著來,沒有很頻繁地求娶和親公主。那頻率也應該維持在一個極限值上,即大漢能夠承受,但是在頻率高一點點,就要反抗了!這樣的。

但實際上卻不是,和親公主挺多的,但從史載的頻率來看卻不能說真到了那個份上。真要是那樣的話,恐怕也不必劉徹說什麽了,主張和匈奴開戰的人絕對會比現在多得多。

現在大家不緊不慢的樣子,顯然是因為匈奴並沒有影響到身為統治階層的他們的利益啊!

只能說,大漢雖然忌憚匈奴,卻也不是任你搓扁揉圓的軟柿子,有什麽要求就立刻滿足。匈奴要和親公主,大漢這邊也是看著給的。只有局面確實糜爛的不成樣子了,又或者大漢內部也有矛盾,正是騰不出手來處理匈奴的時候,不然和親公主也是看著來的。

不然就真成了‘量中華之物力,結匈奴之歡心’了!

劉徹不想答應這次和親,但看看現在朝堂上的情況,自己正是接手權力的關鍵時刻…只能說匈奴人不傻,這個時候跳出來為的不就是這個?大家都知道他們是趁火打劫,可那又怎樣呢?

劉徹也很不爽,可眼看著還真只能往下跳呢!

也就是說,最終得答應和親之事!

劉徹不願意,甚至為了此事和朝臣鬧了別扭。最終還是幾個明曉他志向的近臣勸說了一番,只道:“陛下不願和親,臣等又何嘗願意!只是如今陛下尚有大事,不欲與匈奴糾纏,只能暫且隨他罷了…小不忍則亂大謀,陛下三思啊!”

又有人道:“陛下志向,我等皆知。正好此事可以用以麻痹匈奴人,讓匈奴以為大漢依舊如昨…留待日後,以有心算無心…匈奴如今自是洋洋得意,卻不能夠長久,遲早有一日得乞憐於陛下啊!”

劉徹最終被說的意動,只能下令。

“籌備和親公主諸事罷!”這就是同意了匈奴人的請求。

因為這一命令,相關機構開始運轉起來。其實事情也不復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少府和國庫方面準備和親公主的嫁妝。這份假裝有的部分是國庫出,有的部分卻是少府出。畢竟這場婚事本來就有雙重屬性,嫁妝既是大漢安撫匈奴的好處,也是嫁公主應有的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