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庭燎(8)(第2/4頁)

另一方面就是公主本人了,從皇室中選擇適齡的公主?

別鬧了!別說現在宮內沒有公主,適齡公主都已出嫁,唯一住在宮中的公主還是個蹣跚學步的小姑娘。就算有適齡的公主,也沒有將真公主加入匈奴的道理!

自從當年高祖皇帝嫁魯元公主不成,開啟了以諸侯之女代嫁的先河,這件事就成了定例了。每到嫁出和親公主的時候,從諸侯王血脈中選一個就好了。甚至等到未來匈奴地位進一步衰落,還常常有宮人代嫁呢!

王昭君大概是就是代嫁宮人中最出名的一個。

既然開了這樣的先例,而且是對皇帝有好處的先例——雖然天家沒有多少親情,但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是拿兄弟、堂兄弟的女兒充數,還是親生女兒遠嫁塞外,這難道很難選嗎?

而且嫁的不是真公主,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皇家體統…即使這也有些自欺欺人的意思。

總之,現在按照慣例,劉徹得從諸多劉姓王主中選出合適的人選,封為公主,送去匈奴和親。當然,這件事並不用他親自去做,一般來說主持這項選拔的是太常和皇後。

太常聯絡諸侯,明旨詔適齡王主來長安。至於皇後,則需要在眾多的王主中圈定最後的人選。

劉姓諸侯王在當年的諸呂之亂中折了不少,但如今諸侯王並不很少。其中有劉徹的親兄弟,也有一些是堂親——都是諸侯王,後宮之中少不了婦人,除開極少數子嗣艱難的,總有那麽幾個女兒。這樣算來,候選的王主可不少。

實際上不然…人總講究一點兒人倫親情,天家尚且如此,更何況只是諸侯王之家呢。除非真的是那種一點兒不在意的女兒,不然都是舍不得送去和親的。和親不只是意味著終身再見不到父母親人,再不能回到家鄉土地那麽簡單!只要了解匈奴內部情況的就會明白,漢族女子真的很難在那裏生活下去。

完全不一樣的風俗制度,差距甚遠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喜歡提匈奴的‘收繼婚’制度,覺得這是對華夏女子的極大折磨,心理上的!然而有一說一,實際上絕大多數和親公主都活不到遇到收繼婚這種事。在那之前她們往往就因為各種不適應,香消玉殞了。

這麽慘淡的前景,諸侯王們只要有一丁點兒辦法,都會想辦法給女兒免掉這種選拔。

劉氏一族雖然是皇族,但是族內族人管理其實和普通大家族差不多,最多就是因為血統不容混淆,所以更加嚴格一些而已。

基本上,只要是被承認的劉氏血脈,都會在很早的時候報告太常這邊,然後收錄,兒女都是如此。

而這些皇女皇孫的,但有婚姻嫁娶,也都需要上報族內,然後記上一筆。如果沒有這個程序,這套婚姻就是無效的,類似民間的私奔、無媒苟合。

所以諸侯王們,消息靈通的,想要提前嫁女兒,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上報的時候就會被扣下來…這是把劉氏女的婚姻暫時給鎖死了。

但這條路走不通,有的是其他的辦法…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賄賂。档次最高的賄賂,能讓女兒根本不必來長安!不過這種極難做到,往往是說動了天子,天子都願意對這件事高擡貴手了。

相對而言,還是在王主們抵達長安之後,再在各處‘活動’更加常見。只要搞定一個關鍵人物,這件事便算是有了解決的余地了。

最近很多人都在陳嬌這裏走關系呢,當然了,太後那裏更多。

理論上而言,挑選王主做和親公主,這是由陳嬌主持的事。但作為宮廷之內的事情,長樂宮的太後真要插手,她難道還能攔著?索性陳嬌一向對挑選和親公主這樣的事毫無興趣,不然真能為了這件事與王太後對上了!

有人脈背景的紛紛求見陳嬌和王太後,為的就是請兩位高擡貴手、給個恩典,到時候把自己代為求情的人刷下去。

別看地方諸侯王很少有機會來長安,實際上他們在長安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他方面不說,光是婚姻嫁娶一項就能帶來不少的人脈…兒子可以娶長安的徹侯之家女郎,女兒可以嫁有前途的長安官員。就比如說田蚡的老婆就是燕王主,類似的例子一點兒都不少。

這些人在長安,總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可以求到陳嬌、王太後這樣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請求無用,但有些人的請求有分量,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再加上候選王主們各出奇招,自損容顏的、折騰病重的(與遠嫁和親相比,這樣反而好一些)。

經過這樣一遭,最終入選的王主就很少了。

今次走到最後,由皇後、太後等人定下誰為和親公主的候選王主只有三位,一位是魯王主劉霞,一位是衡山王主劉姝,一位是城陽王主劉薇。三位王主中劉姝年紀最大,已經十六歲了,另外兩位只有十三歲。